事實的真相有時很簡單,無論其細節是多麼的複雜。過去幾年,世界經濟的主要特徵就是中國和其它亞洲國家日益擴大的儲蓄盈餘。以前,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和英國)的消費者借款抵消了這一盈餘。但這種局面已告終結,因爲西方消費者的債務比率已升至不可持續的水準。短期內,西方國家的投資熱潮或中國以外發展中經濟體的投資,都不太可能抵消西方消費者量入爲出的影響。甚至連中國也不會將其儲蓄盈餘的規模削減至應有水準,無論是通過直接方式,還是通過響應國際呼籲、允許人民幣升值。世界經濟的缺口只能由較強大西方國家政府的赤字支出來填補。如果財政緊縮抑制了這種支出,那麼復甦就將被扼殺。
我們最好是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談起。這份報告的一張表格顯示,「新興發展中經濟體」儲蓄率的增速遠遠快於其國內投資,「淨貸款」(net lending,儲蓄和國內投資的差值)從上世紀末的負值升至2006年的峯值,相當於國內生產毛額(GDP)的5.2%。這個數字或許看起來不大,但其所涉國家的年度產出估計超過30兆美元,佔世界總產出的近45%。
當然,並非所有的貸款盈餘都要歸因於中國。2006年,中東國家(大多爲石油生產國)淨貸款佔GDP的比例升至21%的峯值水準;但據IMF估計,今年這一比例將回落至3.5%。德國也對全球儲蓄有所貢獻,該國的淨貸款佔GDP的比例在上世紀末時還可忽略不計,到2007年則已升至7.5%的峯值水準。但儘管德國在歐洲處於重要地位,但該國僅佔全球GDP的4%,而中國爲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