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的成員、經濟學家樊綱在香港表示,中國和其他新興市場都存在形成資產泡沫的風險。同一天,港交所主席夏佳理(Ronald Arculli),SOHO中國的CEO張欣也發出類似警告,稱亞洲的股市和房地產市場正在形成泡沫。上述言論代表了一種越來越強的聲音:在超常規模的經濟刺激後,中國經濟面臨的風險已經不再是經濟下滑,而是貨幣供給的大規模成長帶來的資產價格泡沫。
中國央行是否應該關注資產價格?答案應該是肯定的。世界主要國家的央行在制定貨幣政策時,通常都關注消費品價格(CPI),而非資產價格(如房地產和股票)。歐洲央行、英格蘭銀行都有明確的通膨目標。葛林斯潘執掌美聯準的18年,基本上也是以CPI的變動作爲利率升降的依據。然而,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這種做法越來越受到質疑。對此的批評可以歸納爲一個鏈條:全球性的產能過剩——低CPI通膨——低利率——貨幣供給過剩——資產價格泡沫——泡沫破裂(經濟危機)。
如果放任資產價格過快成長,會給金融體系和經濟成長帶來災難,這一點並沒有太多爭議。美國盲目發放住房貸款和相關金融衍生品,家庭和金融機構的債務水準(槓桿比率)過高,催生房地產泡沫的教訓很清楚。但是,中國的資產價格是否存在泡沫卻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中國今年房地產和股票大幅上漲,其速度之快令人擔憂,但也有合理的一面:中國的儲蓄水準依然很高,城市化水準則很低;商業銀行在信貸大幅擴張後,槓桿率還是低於歐美同行(主要銀行的貸存比只有70%左右);中國上市公司的平均業績處在歷史的最好水準,而上證指數只有歷史高點的一半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