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出版的圖書中,許多學者都認爲有必要對過去兩年的那場金融危機進行描述和解釋,滙豐(HSBC)董事長葛霖(Stephen Green)、自由民主黨(Liberal Democrat)的文斯•凱布爾(Vince Cable)、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吉蓮•邰蒂(Gillian Tett)只是其中的3位。
我們很容易認爲,這些努力標誌着一個時代的結束。危機已經結束,新的篇章剛剛翻開,全球範圍內的各國政府和監管機構紛紛爲金融服務業制定更謹慎的新參數範圍,金融機構也表現得足夠謙遜,準備接受一個新的剋制時代。但這是正確的解讀嗎?這場自二戰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是否確實永遠改變了銀行業?或者,我們不過是按下了暫停鍵,不久之後所有人就又能夠重操舊業了?
迄今爲止,證據好壞參半。儘管可能感覺不太對勁,但許多金融服務集團的表現從未像現在這樣出色。僅僅數月之前,華爾街和倫敦金融城(City of London)最知名的企業還在乞求政府援助,如今他們的業務再次興旺起來。今年上半年,由於債券和股票發行飆升以及整體交易額高企,大型投行實現了創紀錄利潤。
您已閱讀14%(468字),剩餘86%(291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