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六十年

中國風雨60年

美國耶魯大學榮譽教授史景遷:對新一代中國領導人來說,毛澤東時代早已遠去。在他們放眼全球尋找新資源、籌劃最佳投資戰略時,基本上不能指望毛澤東思想的「導航」。

60年前,中國一片混亂,滿目瘡痍。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幾乎沒有人認爲新中國能夠長期生存下去。從中國北部的滿洲里到南部邊境,日本侵略和佔領的破壞性影響歷歷在目;即使是蘇聯,對未來中國能否自立也信心不大,對毛澤東古怪的、個人化的領導風格亦不太欣賞;英國和法國似乎依然打算維持他們在香港和東南亞的經濟利益;北韓半島分裂而不穩定;西藏政策充滿著不確定性;中國國民黨軍隊正在臺灣鞏固其反共基地;美國雖然名義上對中國曠日持久的內戰保持中立,但隨著中共加強了對近6億人口的控制,美國顯然已對中國建立可行的民主架構的可能性不再抱有幻想。

在上述種種情況下,中國的共產主義體制仍然能夠在隨後的60年一直控制權力,這一事實是有史以來最不可能發生的政治奇蹟之一。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也越來越難以令人信服地解釋毛澤東在這一政治奇蹟中所發揮的作用。毛澤東憑著他的執拗及其顯然不可動搖的意識形態自信,能夠一再迫使其政治盟友和數億國民跟隨他進入完全未知的領域:抗美援朝;發動大批判運動,無情地摧毀中國的資本家和知識分子精英;強制沒收土地並進行再分配;馴服所有的工會;對中國大陸的海內外投資和資產實行國有化;在全國範圍內整肅或審查新聞機構和其它媒體;在各級學校裏培養意識形態上的順從意識;利用中國人民解放軍實現政治目的;在農村土地所有制、用工制度和市場體系中推行集體化。

上世紀50年代末,當毛澤東強制推行完全不可行的農業耕作方式(密植、不斷深耕、減少草地、屠殺牲畜、取消自留地)時,中國迎來了人類歷史上最致命的饑荒之一。上世紀60年代中期,中國經濟剛剛開始有了某種復甦,毛澤東又發動了文化大革命(Cultural Revolution),目的是消滅中國歷史和文化的所有痕跡,同時也要徹底改造那種文化的活著的擁護者,不管他們是中共官員、藝術家、教師、長者,還是學童。1976年毛澤東逝世後,許多此類政策仍然在執行,而糾正那些最惡劣的做法,往往要花幾十年的時間。

您已閱讀46%(814字),剩餘54%(95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