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新推出了一系列有關投資未來的文章。但我不知道,金融業本身的未來會怎樣?有誰能夠確信,現在正從危機中脫胎而出的金融體系會比之前的體系更安全,或者能夠更好地服務於公衆的需要?答案肯定是:幾乎沒人。問題是如何改變這種可怕的局面。
我們現在知道,本輪危機爆發之前,金融業管理糟糕、不負責任、高度集中、資金不足,充斥著利益衝突並受益於隱性政府擔保。如今正從危機中脫離出來的金融業資本狀況稍有好轉,但它更集中,同時受益於顯性政府擔保。這不是進步:它肯定意味著未來幾年仍將出現更多、規模更大的危機。
我的朋友及同事約翰•凱(John Kay)知道這些危險——他專欄的讀者很清楚。他在爲倫敦金融創新研究中心(Centre for the Study of Financial Innovation)編寫的一本小冊子上提出瞭解決辦法——「狹義銀行」(narrow banking)*。凱不同意下述觀點:監管可以解決政府擔保金融所引發的問題。他指出,監督總是會遭遇「規制俘虜」(regulatory capture)問題。另外,銀行「遭遇此次危機時,資本金普遍超出了監管要求。事實證明,對於面臨的問題而言,這些規定不僅是不夠,而且是嚴重不夠。」更糟糕的是,其中許多危險——特別是表外金融的成長——反映出銀行試圖繞過監管。因此,監管不是問題的解決辦法,反而成爲了問題的一部分。
您已閱讀26%(583字),剩餘74%(163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