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三種素食者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助理教授吳絹:環保主義者不喫肉爲的是保護草;而健康素食者則不再把食物看成食物,而是卡路里。

美國大學裏的聚餐不知從哪天起,已經開始流行採用兩套菜單:一套正常菜單,一套素食菜單。用素食菜單的人目前還是少數,不過很有少壯派的架勢,隊伍日益壯大。看到身邊的同僚那麼義無反顧地直奔素食菜單而去,顯得那麼的「潮」。我雖然也有趕潮流的小願望,但自問我對蝦蝦蟹蟹及諸色海鮮的狂熱愛好是無論如何不能在短時間改變的,所以對素食菜單一直都很死心。即使跟一桌子素食主義者同桌用餐,我也能頂著「壓力」喫肉。

素食可算是「綠色食品」大潮流裏的一個分支。綠色食品當然是歐美人對自己越來越發胖的身材的絕地反擊。初跟美國文化打交道,很容易得出美國人不注重喫的結論:好像只要能炸出來的東西就能被美國人塞進肚裏;好像塞進嘴裏就完成了喫的任務。麥當勞、肯德基各用一頁小菜單就養活了美國幾代人,還越養越肥胖。肥胖過後的反省是喫的不夠綠。以「綠色」爲特色的Subway(賽百味)速食於是在美國近些年很有後來居上的勢頭。

不過很多素食者其實不光光是從自己的健康出發。美國的素食者有幾種境界。第一種是像我的一個美國朋友。自己從來沒胖過,本來也喜歡喫肉,但是他是個堅定的環保主義者。他不喫肉完全是爲了環境。我們只有一顆地球,所以一定要好好寶貝它。最好的做法就是把自己在食物鏈上的地位拉到最低。比如說你一天需要的總能量是半斤牛肉,但是長出來半斤牛肉需要消耗10斤草。如果你直接喫草,那每天只需要喫2斤。這樣一來,你就爲地球節省了8斤草。這是一個簡化了的說法。不過我這位朋友的理念就跟這個差大不多。因爲對環境不好,他買的車也只是備急用,平時坐公共汽車上班。在西雅圖需要坐公共汽車的人大多數都是窮的叮噹響。他不窮,他是西雅圖的一個軟體工程師。他只是愛環境愛得叮噹響。不過他並非很徹底的素食者,他在自己的菜單上保留了海鮮。

您已閱讀48%(735字),剩餘52%(79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