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金融業

讓多餘的銀行家回家

FT專欄作家安德魯•希爾:金融業提供的高回報對社會造成的扭曲值得研究。導致了經濟的榮衰已經夠糟糕了,任由「最優秀大學的高才生」被其回報和聲望攬走,社會的傷害甚至更難修復。

衆所周知,爲英格蘭贏得灰燼杯(Ashes)的板球隊隊長安德魯•斯特勞斯(Andrew Strauss)選擇了打板球,而不是供職於倫敦金融城(City)。選得好。斯特勞斯及其隊友上週戰勝了澳洲隊,在滿懷感激之情的全國人民爲他們的勝利而喝彩時,他進入投行業的同齡人卻受到了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FSA)毫不遜色的批評,指責他們從事「於社會無益」的活動,例如衍生品交易。

特納勳爵(Lord Turner)介入所帶來的震驚,無論怎樣高估都不過分。他在《Prospect》雜誌上發表的言論,相當於英格蘭和威爾斯板球委員會(England and Wales Cricket Board)負責人批評斯特勞斯及其隊友,指責他們誤導英國年輕人把太多時間浪費在了一項沒有意義的球類運動上。

然而,「無用的銀行家」(或者意思差不多的詞)很難算得上是一個新罪名。如今,自信貸緊縮開始將他們置於批評之中已兩年有餘,倫敦金融城的倖存者們已經習慣了捱罵。嘲笑所帶來的痛苦遠不及金融服務管理局主席聲稱他會考慮對銀行徵收「託賓稅」(Tobin tax)——這將從每筆金融交易中擷取一點點利潤,並可能給交易員的日常交易造成實際影響。

您已閱讀36%(499字),剩餘64%(90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