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一部「創新簡史」:首先登場的是那些孤軍奮戰、並改變了世界的發明家,其中最傑出的一位是約翰•哈里森(John Harrison)。這位鐘錶匠在18世紀名聲大噪,並且(最終)變得非常富有,原因是他製造了一臺時鐘,其走時是如此精確,在氣溫變化和長期搖晃的情況下是如此不受干擾,以至於人們可把它裝配在輪船上,用以計算船所在的經度。哈里森也由此與有權有勢的英國皇家天文臺(Royal Observatory)展開了競爭。皇家天文臺是由查理二世(King Charles II)於1675年建立的,目的是用天文學方法解決經度問題。孤軍奮戰的發明家率先拿出了答案。
隨著科學技術不斷進步,創新變得越來越工業化。1876年,湯瑪斯•愛迪生(Thomas Edison)在新澤西州的門羅帕克(Menlo Park)設立了工業化研究實驗室,這或許是全球首個此類實驗室。愛迪生爲20世紀定下了基調,即大規模開展成本高昂的研究項目。20世紀最著名的項目包括一些政府計劃,比如旨在研製首顆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以及阿波羅登月計劃。
隨後,在上世紀接近尾聲時,潮流似乎再次轉到有利於創新「小作坊」的方向。在閒置的房間和車庫裏,誕生了微軟(Microsoft)和谷歌(Google)等公司。大公司似乎捨棄了內部研究,轉而收購新創企業。功能強大的電腦變得頗爲廉價,以至於大多數人都有能力購買。
您已閱讀37%(580字),剩餘63%(97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