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農村銀行業似乎是一個不容錯失的機遇:7億潛在儲戶,其中絕大多數人從未接觸過信用卡或者標準的可變利率抵押貸款。
問題是他們中很少有人確實想要這些產品。由於收入不確定(多數人是農民或者隨時可能被解僱的農民工),他們往往會把積蓄存在信用合作社、郵政銀行營業處,或者中國農業銀行(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維持這3.5萬家信用合作社過去未曾帶來喜悅:2002年,信用合作社的不良貸款率達到37%。
但這並沒有嚇倒外國銀行。倘若如週四傳言所稱,西班牙桑坦德銀行(Santander)確認正與中國建設銀行(China Construction Bank)洽談成立一家農村銀行合資企業,投資者可以預期聽到更多「縮小收入差距」之類的套話,附和行業監管機構的說法。就像近期滙豐(HSBC)、花旗(Citi)和渣打(Standard Chartered)啓動的農村銀行開業項目一樣,運營規模會很小——去年底,107家農村銀行(多數由中國本土銀行擁有)的貸款餘額爲33億元人民幣(合4.83億美元)——至於實際回報,則幾乎提都不能提。淨息差將受到嚴密關注,而虧損可能比外資銀行在本土市場所忍耐的限度高得多。
您已閱讀67%(507字),剩餘33%(24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