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

It is in Beijing's interests to lend Geithner a hand
尷尬的中國外匯儲備


FT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 中國累積約2兆美元外匯儲備是錯誤之舉。如果中國想保證其美元資產安全,就必須促進全球收支平衡。如果中國希望鉅額順差並累積大量金融債權,就應預料違約的出現。

Creditor countries are worrying about the safety of their money. That is what links two of the big economic stories of last week: Chancellor Angela Merkel's attack on the monetary policies pursued by central banks, including her own, the European Central Bank; and the pressure on Tim Geithner, US Treasury secretary, to persuade his hosts in Beijing that their claims on his government are safe. But are they? The answer is: only if the creditor countries facilitate adjustment in the global balance of payments. Debtor countries will either export their way out of this crisis or be driven towards some sort of default. Creditors have to choose which.

債權國正擔心自己的資金安全。正是這一點,將上週的兩大經濟新聞聯繫在了一起:德國總理安格拉•梅克爾(Angela Merkel)對各大央行——包括自己所屬的歐洲央行(ECB)——推行的貨幣政策進行抨擊;而首次訪華的美國財長蒂姆•蓋特納(Tim Geithner)則面臨這種壓力:試圖讓東道主相信,中國所持的美國國債是安全的。但果真如此嗎?答案是:債權國只有促成對全球國際收支平衡的調整,才能保證債權的安全。債務國要麼將通過出口擺脫此次危機,要麼被迫採取某種形式的違約。債權國必須從中做出選擇。

您已閱讀10%(898字),剩餘90%(777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馬丁•沃爾夫

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 是英國《金融時報》副主編及首席經濟評論員。爲嘉獎他對財經新聞作出的傑出貢獻,沃爾夫於2000年榮獲大英帝國勳爵位勳章(CBE)。他是牛津大學納菲爾德學院客座研究員,並被授予劍橋大學聖體學院和牛津經濟政策研究院(Oxonia)院士,同時也是諾丁漢大學特約教授。自1999年和2006年以來,他分別擔任達佛斯(Davos)每年一度「世界經濟論壇」的特邀評委成員和國際傳媒委員會的成員。2006年7月他榮獲諾丁漢大學文學博士;在同年12月他又榮獲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科學(經濟)博士榮譽教授的稱號。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