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權國正擔心自己的資金安全。正是這一點,將上週的兩大經濟新聞聯繫在了一起:德國總理安格拉•梅克爾(Angela Merkel)對各大央行——包括自己所屬的歐洲央行(ECB)——推行的貨幣政策進行抨擊;而首次訪華的美國財長蒂姆•蓋特納(Tim Geithner)則面臨這種壓力:試圖讓東道主相信,中國所持的美國國債是安全的。但果真如此嗎?答案是:債權國只有促成對全球國際收支平衡的調整,才能保證債權的安全。債務國要麼將通過出口擺脫此次危機,要麼被迫採取某種形式的違約。債權國必須從中做出選擇。
德國與中國有許多共同點:它們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經常賬戶盈餘——2008年分別爲2350億美元和4400億美元;兩國都是製造業出口大國,因此都因負債過高的出口對象國的需求崩潰深受其苦。兩國都覺得喫了大虧。它們想不通,憑什麼它們的客戶任由自己走到破產境地,本國善良的人民就要因此遭殃?
同時,德國與中國也截然不同:德國是全球具有高度競爭力的製造業生產國。但它同時還是一個地區大國。1999年以來,一直與其鄰國分享資金。德國的問題在於,鄰國以私人部門爲主的過度支出,抵消了它的盈餘。眼下既然借款人已破產,這些國家的內需也就一蹶不振。這導致了財政赤字的大規模擴張,歐洲央行也因此施壓,要求各國採取更寬鬆的貨幣政策。這促使默克爾採取削弱德國央行獨立性的舉措,以捍衛更關鍵的貨幣穩定目標。
您已閱讀27%(582字),剩餘73%(160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