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紀事

模糊的五四神話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在5月4日的激情和權力達到巔峯的時刻,這場運動也耗盡了它的生命力。那些年輕人,急躁地試圖改變世界,而他們也和我們一樣常犯錯誤。

1970年冬天,唐德剛訪問臺灣,林語堂請他喫飯。唐按時抵達酒店,店內喧譁嘈雜,他問衣冠楚楚的總招待:「林語堂先生請客的桌子在哪裏。」「林語堂是哪家公司的?」總招待一臉茫然,大聲反問道。

在唐德剛的所作的《胡適口述自傳》的序言裏,我讀到這個插曲。歷史如此健忘,不用一代人的功夫,曾經的聲名顯赫就變得無人問津,那些生動的情節,就變成了定式的僵化。

大約28年後,我在北大電教報告廳看到了唐德剛,他正在做一場關於胡適的演講。我忘記了演說的內容,只記得一個70多歲的身材短小的老人,滑稽可愛,在臺上手舞足蹈,普通話中帶著濃重的安徽口音,經常說「兄弟」。尤爲難忘的是,他提到好幾次「胡適對我說」。

您已閱讀9%(291字),剩餘91%(311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中國紀事

跟隨作者足跡,遍遊世界東西十萬裏;追蹤作者思緒,縱論中國上下五千年。 作者許知遠,200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電腦系,曾任《經濟觀察報》主筆,《商業週刊/中文版》執行主編。現爲獨立作家,已出版作品《那些憂傷的年輕人》《中國紀事》和《醒來》《僞裝的盛世》《抗爭者》等。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