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挑戰中國言論底線的歷史評論集。」看到這句廣告語時,我啞然失笑。它用來形容我的新書《醒來—中國的110年變革》措辭的極端化,表明這個社會正在陷入多麼可怕的疲倦和注意力匱乏,即使最聳人聽聞的說法,也只能吸引公衆五分鐘的關注。極端化的情緒和厭倦感,也正達成一種新的惡性循環,將整個公衆的心智推向扁平化和幼稚化。
如果可能,我的出版商很期待它也能加入一場爭論。這場爭論由一本名叫《中國不高興》的書引起,單看網路上的反應,它像是一場新的民族主義熱潮的前奏。在這本書的幾位作者背後的主導因素,是牟利的動機而非民族情緒。如果再加上最近的匯源果汁收購案、獸首拍賣案、對於西方政治和經濟體制的公開批判,它會給人以一種鮮明的姿態——中國在變得日益強大的同時,也日益驕傲,支配這個國家的情緒不再是開放和學習態度,而是新的自滿與封閉。中國開始向內看。
這本書的大部分篇幅寫作於2003年—2004年,本應在2005年的秋天出版。但是因爲審查問題,它一直推到了今天。 它沒有任何要挑戰言論底線的慾望,也不清楚這底線是否就意味著謾罵,只不過是幾個不到30歲的年輕人對自己的國家歷史的一知半解、卻狂熱的臆語。
您已閱讀42%(492字),剩餘58%(67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