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股本

私人股本業:
盛筵將盡

PE在收購交易中大量運用的高比例槓桿貸款,在金融危機中已接近崩潰,有些公司的投資組合出現大幅減記,有些公司很難再籌集到新的資金,它們能夠生存下去麼?

去年9月下旬,TPG領頭的私人股本財團對華盛頓互惠銀行(Washington Mutual)的投資虧損了70億美元。當時,TPG創辦人龐德文(David Bonderman)收到了某對手公司一位高階主管發來的慰問信。這位高階主管在信中提出,需要提醒業界和全世界,私人股本並非不會犯錯。他補充說,先前「我們讓賺錢顯得太過容易了」。

如今顯然已無需再提醒私人股本,它們的投資和自身命運是多麼容易受到打擊。幾家大型私人股本公司成立的上市工具最清晰地展示了這場浩劫。KKR阿姆斯特丹上市子公司的投資去年貶值了47.5%,百仕通(Blackstone)的私人股本投資貶值逾70%。

在歐洲,康多富(Candover) 3月初將其投資組合的價值下調了50%,有三分之一的投資被減記爲零,其中包括對英國最大博彩集團Gala Coral和處境不佳的義大利遊艇製造商費雷蒂(Ferretti)的投資。競爭對手珀米拉(Permira)將投資組合減記了36%,把對5家公司的投資減記爲零。金融家葛涵思(Guy Hands)掌管的泰豐資本(Terra Firma)已對在音樂集團百代(EMI)的一半投資計提了減值撥備——這項投資總計26億歐元(合33億美元),是信貸繁榮時期最後的幾筆收購交易之一。泰豐資本還將其整個投資組合減記了45%。

您已閱讀14%(551字),剩餘86%(326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