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亞洲私人股本研究中心(Hong Kong Centre for Asia Private Equity Research)表示,去年,這些機構向亞洲專項私人股本基金投入了近500億美元新資本,較2007年的水準高出近五分之一。所有這些資金都已到位,但交易仍無法達成。Dealogic的數據顯示,2006年,儘管大型收購機構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資本,但亞洲金融機構領頭的交易僅爲370億美元,佔當地併購交易總額的6%。到2008年,這個比例降至4%;今年迄今爲止,尚不到1%。
如果不能潤滑全球成長的引擎,對整個行業意味著什麼?在西方運作良好的方法——用借來的資金收購現金充裕的資產,同時向管理團隊頒發獎勵——基本上已無法維持下去。亞洲企業(其中許多爲家族所有)似乎很牴觸那些常春藤名校畢業的30來歲的機構經理的魅力:他們有力的握手、滿嘴的行話和令人眼花繚亂的數據表。如今,隨著信貸漸漸枯竭,投資組合收益面臨國內壓力,許多亞洲私人股本部門都在逐漸萎縮。
與此同時,爲它們提供資金的機構應做好失望的準備。資訊服務機構Prequin近期對100名有限合夥人的調查發現,他們預計未來五年全行業的總收益率在17%左右,僅下滑150個基點。但英國風險投資協會(British Venture Capital Association)本週發佈的分析報告顯示,私人股本公司最近從英國交易中獲得的回報中,有五分之四來自股市回暖和負債增加。如果沒有這些因素,隨著各經濟體狀況日益惡化,前景的確很黯淡。
您已閱讀94%(638字),剩餘6%(4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