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私人股本「小即是美」

主宰私人股本行業的大型收購基金正面臨長期困境,投資者紛紛轉向專門從事小型收購的機構,「小即是美」再度成爲潮流。

投資者及其顧問告訴英國《金融時報》,形勢現在對大型收購集團不利,這些集團曾利用信貸熱潮之機,成爲「宇宙巨人」。

投資者指責百仕通(Blackstone,原名黑石)、KKR(Kohlberg Kravis Roberts)、德克薩斯太平洋集團(TPG)、Permira以及貝恩資本(Bain Capital)等大型收購基金通過槓桿率過高的交易,收購藍籌股公司,預計其中許多公司都將因此次金融和經濟危機而遭受重創。如今,許多現金短缺的投資者要麼停止對私人股本進行新的投資,要麼在物色規模較小的本地收購基金,這些基金專事收購鮮爲人知的公司,並幫助它們成長。

「投資者正在考慮,對於大型收購機構而言,這一模式是否仍然可行,」Capital Generation Partners創辦合夥人夏洛特•索恩(Charlotte Thorne)表示,「如果沒有了它們一度享有的融資特權,相對於規模較小的基金來說,這些大型收購基金還有優勢嗎?」該公司針對包括私人股本在內的20億美元資產,爲投資者提供建議。

您已閱讀65%(442字),剩餘35%(23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