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Lex專欄:中國商業銀行

增加撥備,有助於降低未來中國銀行業的風險。但在經濟本已承壓之際,這是否足以促使各銀行繼續放貸,仍需拭目以待。

終於,銀行開始做自己的份內之事。在中國,銀行正發放更多的貸款,同時按照監管機構的指示,增加不良貸款撥備。

這實爲明智之舉!在貸款和利潤雙增之際(在中國,它們仍在顯著成長),加大針對不良貸款的緩衝力度是一種正確的做法。二十一世紀初,當銀行業進行重組時,不良貸款率在15%之上,而現在這一比率降至2.5%左右。去年年底,監管機構將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提高到130%;如今,報導稱已升至150%。算下來,至少有3.75%的貸款得到了充分保障。一些樂觀人士想的更好。由於約一半貸款得到了全面擔保,可能發生損失的應僅限於另一半貸款。這又使得撥備的有效水準倍增。鑑於大量貸款面向的是政府發起的項目,中國的貸款賬簿得到了良好的保障。

只是正如西方銀行所知,情況並非如此。問題之一是許多貸款抵押品的價值可能被誇大。另一個問題在於不良貸款本身的界定——它不包括「關注級貸款」。在2007年底,三大上市銀行的關注級貸款佔貸款總額的6%左右,這一比率約爲不良貸款率的兩倍。若計入此類貸款,新增的撥備就不那麼起眼了。還有一個問題涉及所謂沒有明說的政府擔保。「中國通」都知道,此類擔保並不可靠,尤其是省級政府的擔保。10年前,廣東省政府的投資機構——廣東國際信託投資公司(Gitic)破產,給投資者(多數是外國投資者)留下逾40億美元的呆賬。增加撥備,有助於降低未來中國銀行業的風險。但在經濟本已承壓之際,這是否足以促使各銀行繼續放貸,仍需拭目以待。

您已閱讀94%(609字),剩餘6%(3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