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訪問東京期間,在不止一個場合,當我問起日本應如何應對經濟危機時,對方就如同忍者般敏捷地轉到了明治維新前的日本這個話題上去。當人們提到19世紀中葉的這段時期時,常常將其描繪成人類墮落之前的田園世界。當時美國軍艦隊還沒有敲開日本封閉的國門,日本還不需要可卑地到世界上去討生活。曾經擔任日本財務省次官的神原英姿(Eisuke Sakakibara)有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別稱:「日元先生」。在他的描述中,當的日本安寧、有序、自然而友好。他表示:「這就是明治維新前日本的模樣。我們應該恢復那種面貌。」
在被問及經濟政策時,一位影子內閣大臣回想起江戶時代日本幾乎不存在的出口。(考慮到日本延續200年的鎖國令,這沒什麼可驚訝的。)這位政治家說,日本開始出口只是出於建立軍隊保護自己的需要。這個決定無情地導致了今天日本對向海外消費者出口製造業產品的過度依賴。
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的資深學者格里•柯蒂斯(Gerry Curtis)去年在日本生活了半年。他證實,東京瀰漫着濃郁的懷舊氣息,而不是危機感。「許多知識分子完全否定了美國,包括那些過去對新自由派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照單全收的人。如今知識分子的主流情緒是懷念日本過去有多麼美好。」經濟危機促使人們重新評價日本戰後——如果不是明治維新之後——在至少三大領域的紀錄。
您已閱讀41%(567字),剩餘59%(81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