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盧比:「貧民窟狗」(slumdog)這個詞是否有侮辱性?影片名指的是「鬥敗了的狗」(underdog,意指失敗者或弱者,並無貶義,譯者注),但在印度,這已引發了人們與野狗進行負面比較。我諮詢的幾位印度中產階級人士——大多數都很欣賞這部影片——認爲,人們更應該關注的是貧民窟,而不應太糾纏於字眼。
4000盧比:是否所有的印度電影都在逃避現實?以歌舞聞名的寶萊塢電影,因像迴避銀幕吻戲一樣激烈地迴避社會現實而著名。不過,印度電影有一種堅韌不拔的悠久傳統。孟家拉導演薩蒂亞吉特•雷伊(Satyajit Ray)的現實主義作品同樣引發了對貧窮不斷蔓延的批判。拉凱什•奧姆•普拉凱許•梅赫拉(Rakeysh Om Prakash Mehra) 2006年執導的《芭薩提的顏色》(The Colour of Saffron)是印度有史以來銷量最高的DVD,主題相當尖銳。他斷言:「歌舞片時代已經終結。」在他的電影中,男主人公暗殺了一名腐敗且滿嘴謊言的內閣大臣,如此看來,夢想成真的空想時代還尚未徹底消亡。
1.6萬盧比:電影拍攝於何處?是在孟買的達拉維(Dharavi)貧民窟,這是亞洲最大的貧民窟,號稱有1百萬人口。18歲的居民Sengeeta Dogi告訴我:「我喜歡(影片的)有些部分,但我不喜歡有關達拉維的負面情節。」她尤爲牴觸的一個場景是,主人公爲了得到一名電影偶像的親筆簽名,跳過了一個敞開式糞池,儘管影片重播到此處時,Dogi忍不住會笑起來。她還表示,兒童們被故意弄殘,從而能乞討到更多的錢,這不是事實。但其他居民則表示,過去常常發生這樣的事,但現在再也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