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x專欄:資本流動的寒流

國際資本流動枯竭時,新興經濟體往往率先受到衝擊。不過,全線崩潰的局面尚未出現。巴西和印度表現良好,東亞經濟縮水也並非由於資金匱乏。乍看上去,這有些不正常。

以巴西和印度爲例——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最新評估,這兩個國家分別名列全球第9和第12大經濟體。儘管預計發達國家經濟今年將萎縮2%,但IMF估計,巴西和印度將分別成長2%和5%。爲什麼會這樣呢?原因之一就是兩國擁有穩定的銀行、相對封閉的經濟以及規模龐大的國內市場。這使它們得以免受全球動盪的諸多影響。

上述情形與東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去年年底,新加坡經濟摺合年率萎縮17%,南韓萎縮約20%。而這並非由於資金匱乏。畢竟,亞洲經濟體是全球的債權人。其經濟反而出現萎縮,是因爲它們過於偏重於日漸崩潰的國際貿易。同時,其國內市場未得到充分開發,較爲疲弱。亞洲面臨的挑戰在於如何最好地配置其累積下來的盈餘,以推動國內需求。

不過,受資本流動不斷下降影響最大的是歐洲新興地區。2007年,僅這一地區就將佔到了新興世界外資需求總額的近50%。更糟糕的是,其中差不多半數外資來自於西方銀行,而如今這些銀行自身也問題重重。僅此一點,就說明該地區今年將很難吸引到所需的1170億美元資金。該地區大部分國家曾由衷地擁護全球化。而如今,它們正體味到國際資本流動是何等地薄情寡義。新興債務人俱樂部遭到了冷遇。

您已閱讀93%(495字),剩餘7%(4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