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須重新平衡經濟

近年中國經濟對歐美消費狂熱變得過於依賴,而中國居民的個人消費佔GDP的比重,卻一直呈結構性的衰退。除非中國改善公共服務,讓人民敢於花錢消費,否則中國難以維持高速的經濟成長。

對於2009年,人們關心的是中國能否實現8%的經濟成長率。這個神奇的數字被認爲是確保社會穩定的必要條件。但這個命題不對。只要中國的統計學家這麼說,中國就會實現8%的成長率。即使人們在生活第一線感受到更低經濟成長率帶來的痛苦,僅僅一年的經濟放緩是不太可能像有些人想像的那樣引發民衆騷亂的。中國人依然相信,政府有能力實現經濟的長期強勁成長。除非經濟多年大幅減速,否則充其量也只會出現一些孤立的騷亂事件。

更重要的問題是:如今中國要從哪裏獲得經濟成長?鉅額的經濟刺激方案或許能重啓建築繁榮,但並不能保證人們會購買房產,除非他們認爲價格已經觸底。這可能意味著出現產能過剩和兩度衰退。

中國這個世界工廠近年對歐美的消費狂熱變得過於依賴,現在熱潮結束了。摩根史坦利(Morgan Stanley)的斯蒂芬•羅奇(Stephen Roach)表示,出口佔中國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重已經從1997年的20%增至40%。中國完美利用了由信貸刺激的巨大需求,現在將被迫尋找新的成長源泉。個人消費佔GDP的比重一直呈結構性衰退。與一些人的幻想不同,僅佔中國GDP三分之一的個人消費,不足以維持國內經濟成長勢頭,更不可能替代美國的需求。

您已閱讀75%(507字),剩餘25%(16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