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鎖定期的結束,現在就出售股份的邏輯相當充足。三年前中國三大銀行私有化期間,外國銀行總共投入大約90億美元購得戰略股份。儘管這些在香港上市的股票已從其2007年巔峯水準大幅下跌,但各家戰略投資者仍頗有斬獲。中國銀行的股價雖低於首次公開發行價,但根據週三收盤價格,蘇格蘭皇家銀行仍能得到大約13億美元的資本增值。隨著經濟成長形勢惡化打擊貸款賬目,中國各銀行的股價還有進一步下跌空間。放貸很可能以不那麼狂熱的節奏擴大,同時資產惡化將不可避免地加劇。龐大的國債持有量意味著,減息(其中一部分將削減淨利差)也將打擊國債回報。
對有意售股的外資銀行來說,難題是在不惹惱北京的情況下脫手中國各銀行股份。說到底,這些銀行都需要躋身中國市場。但在形勢艱難的時候,售股者更不可能受到歡迎。中國官方干預了美國銀行出售中國建設銀行(China Construction Bank)股份的計劃。瑞銀的地位更有利一些,因爲它不像其它戰略投資者那樣在中國擁有那麼多合資項目。不過,競爭對手們肯定感到安慰的是,瑞銀做到了如此平穩的退出,既找到買家,又沒有讓北京生氣。下一步是,怎樣在2009年效仿這一成就。
您已閱讀99%(488字),剩餘1%(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