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論2.0:投石問路

讀者馬小龍:「摸著石頭過河」是在中國改革30年發展中積累的最爲寶貴的經驗之一。即使改革真的到了「無石可摸」的地步,我們仍可以用「投石問路」之策,人爲地放置「石頭」,避免「落水」,繼續「渡河」。

讀罷《「摸」論:中國的漸進式改革》,我略有啓發。

整個文章的論調會令讀者覺得那是對中國不利的輿論。於是,根據以往的經驗,每每於國不利,也就會有許多的人站出來義正嚴辭地聲討和反駁。當然,這裏面有「民族主義」和所謂「愛國情懷」的影響。

這種的聲音不絕於耳,關鍵是如何看待這些「反對聲音」。普通人或許難以擁有「撥亂反正」最終定調的權力,但普通人可以自主選擇一種取捨的心態。作爲一個普通人可以不需要時刻假以民族大義加入反對聲音的隊伍,同樣的,當我們認爲那種質疑中國的聲音不正確的時候,亦然可以質疑。

您已閱讀26%(243字),剩餘74%(68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