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大浪難淘沙(上)

野村證券汽車分析師侯延琨:由於存在「低產能利用率和高利潤率」悖論,中國大大小小的汽車公司在行業平均產能利用率僅爲70%的時候,仍能享受較好的利潤。席捲實體經濟的全球金融危機能否開啓中國汽車業的併購重組元年?

全球金融危機令金融業遭受重創,實體經濟也未能倖免。美國,歐洲及日本先進工業國家的汽車銷量在10月以來經歷了嚴重的大幅下滑,專家預測2009年面臨20%左右的下滑,汽車需求倒退回上世紀90年代初的水準。一時間,全球汽車業哀鴻遍野,昔日風光無限的汽車巨擘各個疲於奔命以求自保,百年老店通用汽車更是瀕臨破產邊緣。那麼,2008年至今同比銷量上升10%的中國汽車業能夠在這場驚濤駭浪中獨善其身嗎?

產能過剩將大幅壓迫利潤

  

經過2006、2007年井噴式的高成長後,2008年下半年中國汽車銷售出現了成長乏力的狀況。雖然各大公司不斷有新車型推出,促銷手段也可謂層出不窮,但下半年銷量僅有4%的成長。相對於過去5年34%的複合增長率,這4%成長率可謂寒意逼人。由於宏觀經濟走勢不明,加之股市及樓市負面財富效應的影響,筆者對2009年新車銷售也不敢過於樂觀,預測新車銷售相對2008年可能有4%的成長。在世界汽車市場一片凋零之際,來年中國能夠錄得上述成績難能可貴——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汽車企業可以獨善其身。即便在原材料諸如鋼鐵,塑膠價格大幅下跌的背景下,筆者認爲2009年中國汽車行業的利潤仍會出現大幅下滑,其根本原因在於產能過剩。

早在本世紀初中國汽車行業經歷了大躍進式的發展之後,有識之士便指出了產能過剩的嚴重性。但近年的銷售高速成長掩蓋了產能過剩的風險——久呼而「狼」不至,很多人便以爲狼並不存在。2005年,一些業內人士提出了「結構性過剩」的概念,指出中國汽車業是「有效產能不足,無效產能過剩」——產能過剩的痼疾似乎也隨之煙消雲散。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汽車業年複合增長率從未有過負成長——高成長、高收益一再延遲了行業合理瘦身的進程,今天的國際金融海嘯,是否能帶來中國汽車業的兼併重組元年?

您已閱讀36%(741字),剩餘64%(133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