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亞洲下一個絕望之地?

FT亞洲版主編皮林:泰國的形象素來是一個穩定、守法的國家,但這個時代可能正漸近尾聲。政治動盪不僅將使泰國面臨經濟風險,還可能威脅到該國作爲區域性供應鏈一環的地位。泰國須謹慎對待。

迄今爲止,泰國設法維持了一個相對穩定、守法國家的形象。儘管在其76年的君主立憲制歷史中,它已頒布了17部憲法,經歷過無數次政變。但有誰在乎?在一定程度上,這是由於泰國軍隊的介入常常帶有一種近乎儀式主義的元素——身著熨燙整齊制服計程車兵迎來一班文官,並送走另一班人,沒經過什麼流血衝突。1985年政變時(那一年只有一次政變吧?),我就在泰國,卻未能注意到此事。

原因還在於,泰國經濟一向運轉得相當出色,連續數十年快速成長,並很快從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中復甦,幾乎讓人忘了是誰當權。過去8年裏,泰國年均5.5%的成長率令人稱道。誠然,它未能實現曾一度盛行的預期:成爲下一個臺灣或南韓。如今,人們往往將它與越南和馬來西亞等國相比。不過,企業普遍認爲在泰國開展業務很安全,遊客也將其視爲一個在海灘上懶洋洋躺著的舒適所在。

這個時代或許正漸近尾聲。如果泰國人不謹慎行事,該國可能會變成亞洲的下一個絕望之地。曼谷中產階級和東北部貧窮地區農村選民之間的分化,令泰國難以忽視其制度中的明顯缺陷。這些農村選民幫助由電信企業家轉爲政客的他信•西那瓦(Thaksin Shinawatra,中文名:丘達新)於2001年當選總理。他信在2006年的一場政變中下臺,近來已從公衆的視野中消失。

您已閱讀32%(532字),剩餘68%(111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