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與次貸一樣,這些結構性貸款看上去不再那麼風光。這些首次公開發行(IPO)前可轉換證券(pre-IPO convertibles)的許多最大用戶都身處目前陷入困境的行業,特別是亞洲房地產行業。這些證券本質上是具備股票優勢的債務,其基礎是IPO以2007年那種膨脹的本益比——超出預期收益30倍——進行。許多交易是在市場見頂時進行的,當時參與要比分析更爲重要。在最糟糕的情況下,投資條款清單幾乎還不足一頁A4紙,盡職調查也往往十分粗略。由於目前IPO出口實際上已然關閉,對沖基金和其他投資者發現,自己手頭淨是些無法按市值計價、不能變現的票據。聽起來有些耳熟?
好一些的交易,可以通過一些方式——比如說,延長投資回收期——來進行重組。但許多參與者都在盤算著損失情況,要麼是因爲他們等不起,要麼是安全程度實在太低了。投資者或許可以對一家在開曼群島註冊的公司提出清償要求,但這些資產本身還在下跌,並且是在境內市場持有。同樣,比如說,像中國的銀行這樣的投資者,它們的債權級別遠高於外國對沖基金。目前處理著大批此類交易的律師表示,出問題的幾率可能爲50%至70%,隨著截止期限的臨近,他們的工作量正不斷加大。這些債券的轉換期通常爲18個月至3年,其中一些就在IPO之前的幾個月。由於資金匱乏,這意味著從明年起,市場將陷入一片失望。
您已閱讀93%(560字),剩餘7%(4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