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商學院

從翻拍版《西線無戰事》看德國和平主義傳統的變遷

隨著翻拍版《西線無戰事》電影成爲奧斯卡獲獎熱門,德國長期的反戰傳統正受到俄羅斯侵略的考驗。

「畢竟,戰爭就是戰爭,」小說《西線無戰事》中20的歲主人公保羅•博伊默(Paul Bäumer)喃喃自語道。當時,他剛剛刺死了一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泥濘戰場上翻倒在他身上的法國士兵。

博伊默自願爲德皇和祖國而戰,但無論如何他也不可能接受戰爭的現實。看著那位年輕的法國士兵在抽搐和嘔吐中逐漸死亡,這種殺戮的震撼暫時打破了他對抽象衝突的幻想。在絕望的悔恨中,他對死去計程車兵說:「我看得出,你我是一樣的人」。但是,他的戰友們問,他還能怎麼樣?殺敵就是他們的職責。博伊默同意了。「畢竟,戰爭就是戰爭」。

德國作家埃裏希•瑪麗亞•雷馬克(Erich Maria Remarque)作爲一名第一次世界大戰老兵寫下了這些名句。他的小說出版於1929年,是那個時代的產物,是爲那一代德國人寫的,他們覺得自己白白到地獄走了一遭,又回到人間,遭遇的苦難都是徒勞。

您已閱讀6%(369字),剩餘94%(548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