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Lex專欄:中國銀行業正感受到壓力

中國國有銀行的投資邏輯不再簡單明瞭。

多年來,中國大型國有銀行一直是本土投資者的心頭好。憑藉曾高達8%的股息收益率和股價的穩健成長,這些銀行股成爲追求穩定收益的退休人員投資組合中的標配。即便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憑藉國家支持和審慎監管,這些銀行仍展現出強大韌性。但如今,這類投資邏輯已不再如此簡單。

中國大型銀行仍以國有控股爲主,具有系統重要性。其設計初衷不僅在於盈利,更肩負著落實國家政策的使命。這種與國家戰略的深度綁定,歷來是其最大優勢之一,讓投資者相信政府會在壓力時期介入,確保他們的穩定。

但硬幣的另一面正變得難以忽視。這種與國家戰略的深度綁定,如今也使銀行更易受到政治和經濟政策變動的影響。隨著中國加大力度應對房地產持續低迷和消費信心不足的問題,銀行業正被要求承擔更大的政策性角色。對貸款機構而言,繼續下調房貸利率和以低於市場利率的價格向中小企業提供定向貸款的做法預計將持續下去,從而擠壓利潤空間。

您已閱讀51%(387字),剩餘49%(37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