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電動汽車霸權之爭進入了一個新的激動人心的對抗階段。上週,美國提議全面禁止在美國銷售的任何電動汽車使用中國軟體。本週五,經過激烈的遊說戰後,歐盟成員國將投票決定是否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徵收反補貼關稅。
從表面上看,富裕經濟體似乎集體對來自中國的競爭設置貿易壁壘。但實際上,策略卻大不相同,歐洲人正在與中國產業融合,而美國人則在脫鉤。與華盛頓對北京的許多地緣戰略政策一樣,美國希望其更加懷疑中國的模式被盟友採納。但美國未能在國內做好經濟基礎工作,以獲得壓倒性的影響力。
中國在電動汽車領域的優勢非同尋常——中國製造並擁有全球超過一半的電動汽車,包括插電混合動力車——但與早期的消費品不同,中國品牌在市場上佔據主導地位。這是否歸功於數十年的國家補貼尚有爭議。但毋庸置疑的是,從激烈競爭(和供應過剩)的國內市場中崛起的中國公司在全球範圍內具有極強的競爭力,越來越多的外國公司也從其中國基地出口產品。而且,中國品牌在開發提升車輛效能的軟體方面處於領先地位。
您已閱讀23%(424字),剩餘77%(140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