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一週最受FT中文網讀者關注的內容中,兩篇涉及亞洲新興經濟體對中國競爭態勢的分析尤其突出。印度與越南,兩個在國際貿易經濟格局中對中國構成強烈競爭、在全球產業鏈重組中對中國有相當重要的替代作用,並且在國際政治上與中國關係頗爲複雜的亞洲鄰國。今天中國看印、越等國的心態,與二三十年前日本、美國看待中國的心態,有何異同?在世界經濟大勢似乎已經註定、唯一的差別似乎只是時間問題時,我們還能做些什麼,來加快或減緩趨勢的實現?相關話題將是我們長期關注的焦點。

全球供應鏈重組與新興經濟體競爭

印度「獨角獸」已破百,這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薛寧:印度「獨角獸」破百是給中國的一個提醒,在全球科技產業競爭中不能只盯著美國,還要注意印度,這位雄心勃勃的亞洲鄰居快追上來了。

後疫情時代貿易格局的重構:越南是唯一值得擔心的地區嗎?

杜若萱:比起越南,以墨西哥爲代表的拉美國家及美國本土正在暗流湧動,通過良好的工業基礎設施、較低關稅成本等優勢成爲產業鏈外遷中的關鍵角色。

中國經濟

新東方的轉型與中國民營經濟的韌性

鄭志剛:新東方步入轉型之路給我們正在下行的中國經濟、尤其是那些陷入生存絕境的民營企業的發展帶來怎樣的啓發呢?

冰封的土地財政,何時解凍?

羅志恆、賀晨、牛琴:土地出讓收入今年大機率仍是負成長,將影響地方政府財力;低迷主要受預期、需求、供給三方面影響,如何破局?

復甦消費,需打破兩大「負向循環」

沈建光:改變消費持續低迷,財政政策是關鍵。除了減稅降費外,需增加中央財政的一攬子促消費政策,打破兩大「負向循環」對消費的壓制。

解封后的消費者:「現在我們不需要奢侈品」

上海民衆的複雜情緒反映了中國政府堅持「清零」政策以及瞬息萬變的防疫措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不確定性。

各地分道揚鑣的防疫政策和人流限制

李瀚明:常態化核酸檢測確實維持了人口流動,但實在昂貴,那些沒有財力的城市仍然會堅持限制人口流動。

上海新冠疫情「拖長尾」

葉勝舟:1月「世上最小中風險地區」曾刷屏;如今無人敢再提「精準防控」,有「棒殺」、「滬貶」之嫌,走了另一個極端。

馬斯克向烏克蘭捐贈衛星給中國「敲響警鐘」

馬斯克在俄烏戰爭爆發後不久向烏克蘭捐贈了一批衛星,這讓中國對其星鏈衛星的潛在軍事用途更加警惕。

全球經濟

反全球化人士的七個認識誤區

沃爾夫:全球化並沒有消亡,它甚至可能並未步入末路。但在設定新的航向時,我們需要避免七大錯誤。

薩默斯的兩大預測都對了,但千萬不要神化他

夏春:對宏觀經濟,資本市場來說,理解「長期停滯」和「嚴重通膨」兩大判斷之間的互動和演化具備非常重要的投資價值。

金磚國家的幾個側面

王丹:作爲新興市場國家的代表,金磚國家擁有其獨特的優勢,也面臨著某些共同的困境。

俄烏戰爭

一週世界輿論聚焦:中國就中俄關系做了正確的表態

曹辛:中國把中俄關系和中俄合作的範圍和要點公開向世界闡明瞭,同時專門就俄烏戰爭闡述了自己的原則和國際公理,並未盲目站在俄羅斯一邊。

「永別了,俄羅斯」

拉赫曼:意識到自己成爲俄羅斯的制裁對象,可能再也不能入境,讓我想起我在1987年的首次訪問。感覺就像俄羅斯轉了一大圈回到原點。

俄烏戰爭四個月,歐洲人的心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張冬方:戰爭依然在持續,且沒有結束的跡象,面對能源短缺、高通膨、烏克蘭難民湧入,歐洲民衆的心態是否發生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