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週,俄羅斯與西方就烏克蘭危機的對峙仍在繼續,而美國股市的持續下跌已經讓越來越多的投資人看到泡沫破滅的跡象。中國2021年全年的GDP數據亮眼,但第四季度的超預期疲軟讓很多經濟學家和投資分析人士憂心忡忡。在奧密克戎變種病毒的侵襲下,全球絕大多數國家選擇「躺平」,劇烈飆升的住院率和死亡率尚未如預期中出現明顯下降的趨勢;中國各地散發的疫情整體上進入受控期,也讓中國政府獲取了與這個可怕變種病毒交鋒的初步經驗。但是,在抗疫政策上多有破綻的香港,形勢越來越危急。

中國經濟

中國經濟內需不足的成因

劉海影:面對內需不足局面,應堅定不移地走市場化改革開放路線,以是否改善民企處境、是否有利於建立民間對政策規則的穩定預期爲改革標準。

中國2021年GDP同比成長8.1%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全年GDP成長8.1%,其中第四季度成長4%。

中國需要新的經濟成長模式

普拉薩德:在容忍較低的短期成長以換取長期繁榮的取捨中,中國政府必須明確界定自身在經濟和金融市場中的作用。

中國創紀錄貿易順差的本質

佩蒂斯:中國不斷擴大的貿易順差不是製造業實力的象徵,而是難以實現國內收入再平衡、難以控制債務飆升的結果。

FT社評:中國經濟持續放緩將造成全球性影響

正在拖累中國經濟成長的三大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源自政府的政策,但很難看出政府會給自己留下很大餘地,來放鬆這三個關鍵方面的政策。

年齡歧視:中國有勞動力短缺嗎?

王丹:聯合國在2019年的政策簡報中指出,OECD國家中對55歲以上勞動者的歧視明顯高於其他年齡段。而中國的工作年齡歧視劃定在35歲。

緊跟時代的BAT

周掌櫃:BAT一直是中國甚至整個亞洲創新產業的驕傲,也是中國爲數不多具備世界級業務投射能力的科技公司,如今正面對全新的戰略再平衡壓力。

我們對恆大重組瞭解多少

北京方面正在精心引導恆大緩慢崩潰,努力遏制危機蔓延,整個過程可能持續數年時間。

中國在美跨國公司處於政治弱勢地位

王英良:中國企業綜合實力與世界一流企業的差距不僅體現在技術上,也體現在參與、融入東道國政治與社會的能力上

哈薩克風波塵埃落定:中國的收益與啓示

王鵬:俄羅斯率集安組織迅速平亂,極大強化了莫斯科對中亞局勢的掌控力,同時擠壓美、土影響力,該結果客觀上對中國利大於弊。

新冠疫情

反思:中國抗疫兩週年的十二個問題

葉勝舟:不忌諱反省缺陷、教訓,主動體檢自身更有益健康,這才稱得上成熟自信。在下一次危難之際,能夠更早發現、更快預警、更少損失。

與新冠共存並不意味著可以輕易結束疫情

阿胡賈:不要被有關地方性流行病的說法或Omicron的「溫和」形象誤導,我們沒有理由對新冠大流行的發展方向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