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疫後的中國,國際地位將有何種轉變?

從新冠病毒源頭爭議,到西方部分國家中逐漸升溫的「中國賠償」論,到「疫情虛假資訊戰」,在中國境內疫情基本受控,社會秩序和國民經濟努力復甦之際,中國的國際輿論環境卻似乎在一步步走向惡化。這究竟是一種短期的勢頭還是一個將會持續相當一段時間的困境?究其背後原因,有多少應歸於中國自身的失誤和不智,多少應歸於西方的傲慢與推卸責任?

美國是否計劃向中國索賠?

劉裘蒂:美國計劃如何就新冠病毒疫情向中國索賠?法律依據是什麼?這些法律依據行得通嗎?訴訟將如何發展?

喧囂的「中國賠償論」會如何發展?

鄧聿文:鑑於五個方面的原因,這次「中國賠償論」只是一次輿論泡沫,不大可能成真。是否成真,關鍵看美國。

中法關係何以發生「4•14」衝突?

莫思凡:4月14日中法間的外交事件是雙邊關係的小插曲,但不亞於一場小型「地震」,法方一連串動作蘊含著明顯意圖。

中國反擊歐盟關於虛假資訊的指責

歐盟一份內部報告指責中國散佈疫情「虛假資訊」獲取戰略利益,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張明予以反擊。

英國保守黨資深人士呼籲調整對華關係

英國資深保守派人士呼籲政府對中國採取更強硬的立場,稱北京對新冠疫情的處理引發越來越大的擔憂。

別讓排外主義像病毒一樣侵蝕我們的社會

房天語:新冠病毒疫情下東亞裔在美國受到的歧視增多,而中國國內歧視外國人的現象也加劇了海外中國人面對的阻力。

西方抗疫反思

FT社評:美國不能讓民主成爲新冠病毒犧牲品

新冠疫情可能會對民主產生干擾,破壞今年11月的美國大選結果,所幸現在已有不少旨在確保大選公平、自由且包容的提案。

爲何歐美養老院在疫情中遭受如此重創?

李軍:如果說武漢早期的「居家隔離」措施是造成家庭內部交叉傳染的直接因素的話,那麼歐美的羣體免疫策略就是養老機構慘劇的直接推手。

英國是如何貽誤抗疫時機的?

斯蒂芬斯:內部人士稱,英國首相強森在開始時對疫情漫不經心,是英國貽誤抗疫時機的根本原因。最終,強森本人感染新冠病毒。

「病毒獵手」利普金批評一些領導人對疫情反應遲緩

影片《傳染病》的科學顧問利普金指出,某些政府的連串失策導致新冠病毒以驚人速度在世界傳播,而未來可能出現更具破壞性的病毒。

新冠危機後美國將進入緊縮時代

福魯哈爾:美國人作爲世界「最後消費者」的局面即將改變。即使在我們告別新冠危機之後,當前的經濟後果也將帶來美國緊縮的時代。

中國經濟

美日企業真的要撤出中國嗎?政治口號VS商業邏輯

周林林:外企爲利用中國製造優勢和貼近中國市場需求而進入中國是理性選擇,中國製造大國的地位無法從根本上撼動。

出口企業迴歸本土,需要一場史詩級轉型

何帆、朱鶴:疫情之下,外需備受衝擊,中國出口企業應儘早轉變思路,開拓國內市場。迴歸本土市場,需要創造內需導向的經濟生態系統。

疫情之後,全球宏觀環境將如何演變?

黃宇韜:疫情後我們能否繼續享有開放、自由、互利共贏的全球化狀態?這樣的宏觀環境曾給予中國和平崛起的機會視窗。

病毒疊加貿易戰,威脅中國全球價值鏈中心的地位

邢予青:全球價值鏈爲參與國際分工提供了捷徑,但也有風險。未來跨國公司把非中國市場產能搬回本土或者朝第三國分散,中國如何應對?

從一季度GDP,看疫情下的經濟和政策

周浩:中國經濟第一季度GDP報告是全球第一份詳盡的新冠疫情經濟解析全景圖。市場如何反應?未來政策如何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