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一旦陷入蕭條,應該說個體必然受到前所未見的挑戰。
這包括很多角度的劇烈變化,其一就是就業壓力。無論是大學生就業還是高薪崗位都將面臨著僱主緊縮的影響,甚至已經不是單純工資的問題,也不是競爭比拼,而是就業崗位的消失,失業後很難就業;其二就是家庭資產負債表急劇變化。之前如果城市家庭60-70%都是房地產資產,那麼縮水50%之後會讓很多家庭直接變成槓桿之下的負資產;其三就是企業端擴張出現瓶頸。很多企業轉而面向降本增效,大公司和高利潤企業支出下降之後往往帶來連鎖反應;其四則是政府和社會部門迎來收益下降的緊縮,特定情況下又會增加個人和企業的供養壓力,反而會通過提高稅收緩解壓力。
總之,作爲普通人我們需要清醒的認識到兩點:第一就是蕭條不會馬上結束,往往持續10年甚至更長時間,當蕭條出現、蕭條惡化、蕭條平穩和重回成長期之間往往出現政策性救市、亮點被突發繁榮亮點引爆以及希望破滅等多個心理衝擊;第二就是應該快速切換到應對蕭條的生活狀態、經營狀態,這種改變不是短期的應激反應,而應該是思維方式的徹底變化。
您已閱讀4%(447字),剩餘96%(1077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