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關係

川普、普丁與中國的地緣政治博弈

Eka Khorbaladze:川普的對俄策略旨在削弱俄羅斯與中國的聯繫紐帶。但大膽的舉措可能引發後續反應,促使中國和俄羅斯進一步接近。

在當今世界的地緣政治博弈棋盤上,所有國家都是平等的,但大國擁有極其強大的影響力。2025年2月12日,第61屆慕尼黑安全會議前夕,美國總統唐納•川普與俄羅斯總統弗拉迪米爾•普丁進行了90分鐘的通話,爲2月18日的美俄利雅得會議奠定了基礎。在利雅得會議上,美國國務卿馬可•魯比奧和俄羅斯外長謝爾蓋•拉夫羅夫表達了謹慎的樂觀態度。他們組成小組,致力於達成一項三階段烏克蘭和平協議(停火、選舉和最終協議),並探索戰後的經濟機會。3月13日,美國特使史蒂夫•威特科夫在莫斯科會見普丁,推進停火談判,並與一些美國公司討論了經濟合作事宜,例如重返俄羅斯參與能源項目。5月美俄雙方在土耳其恢復談判,這可能表明雙方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川普堅持表示,除非他親自會見普丁,否則雙方關係不會取得重大破冰,這表明不確定性持續存在。鑑於川普過去的言論和行動(這些言論和行動實際上是施惠於俄羅斯),目前發生的情況似乎是,普丁2007年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發表的演講取得了遲來的成功。(編者注:本文寫作於7月14日川普對俄羅斯宣佈關稅制裁措施之前。)

但事情真的有這麼簡單嗎?川普宣傳的「讓美國再次偉大」資訊,與美國允許俄羅斯獲得隱性勝利是背道而馳的。這一切的背後是什麼?川普爲什麼稱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爲獨裁者,施壓歐盟要求烏克蘭在三週內「投降」,尚不清楚。他威脅要從歐洲撤軍,暫停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並明顯與普丁結盟,讓人更加摸不清他的動機。川普這麼做,是一種實用主義的做法,還是挑釁,抑或是一起可能威脅美國全球影響力的誤判?

普丁的願景生根發芽

在2007年的慕尼黑演講中,普丁譴責了「只有一個主宰者、一個主權者」的世界秩序,警告稱美國的單邊主義會滋生不穩定性。他預言,未來俄羅斯和中國等新興大國將合作抵制西方的主宰。但當時的世界有沒有把普丁的這番話當回事?普丁落實這番聲明的第一個信號是2008年喬治亞爆發的五日戰爭。當時全世界只是在靜觀事態的發展,沒有做出決定性的反應。2014年,普丁奪取克里米亞。2022年,他在烏克蘭發動「特別軍事行動」。現在,以美國爲首的西方國家明白了,普丁的意圖是明確堅決的。普丁2007年慕尼黑演講18年之後,川普與普丁的對話,終於將普丁的那番理論概述轉變爲切實的地緣政治現實。

但這一現實並沒有那麼簡單直白。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一些預測,烏克蘭衝突目前給全球造成了1兆美元的損失。同時,儘管西方經濟制裁導致俄羅斯GDP在2022年萎縮2.1%,但事實證明,這些制裁並不足以讓俄羅斯經濟大傷元氣。俄羅斯繼續與亞洲盟友、尤其是中國進行有利可圖的合作,預計到2024年,俄中貿易額將達到2370億美元,這將是有史以來的最高值。在此情況下,川普走上美俄中博弈舞臺。

爲什麼是川普?他是實用主義者還是挑戰者?

川普的動機值得審視。考慮到美國對烏克蘭的財政援助截至2024年10月已經達到1742億美元,川普是否在採取戰時的務實主義政策?還是他是在實施一項由個性驅動的操縱策略?回答是:二者兼有。然而,除其他因素外,川普和普丁惺惺相惜,事實證明,這促進了雙邊關係友好基調的形成。從歷史上看,領導人之間的個人關係,通過外交討論的途徑,起到了塑造國際新秩序的作用,例如1945年羅斯福和史達林劃分歐洲勢力範圍,又如1972年尼克松和毛澤東的行動使共產主義世界分裂。歷史又在重演?也許是。川普針對普丁的外交行動令人回想起尼克松的現實政治戰略,即通過與對手達成協議來改變全球格局,但川普並不像尼克松那樣有明確的政治信條。川普快速與普丁做交易,更像是一種商業交易,而不是在制定長期政策。

美國從中獲得了什麼?

的確有可能在這個問題上,川普的主導思路是實用主義。對美國來說,烏克蘭戰爭的成本-收益結構仍然模糊不清。軍事上,這場戰爭削弱了俄羅斯軍隊的實力——傷亡超過86.6萬。經濟上,這場戰爭促進了美國對歐洲的液化天然氣出口,出口額自2022年至今成長了兩倍,填補了俄羅斯對歐天然氣出口減半帶來的空缺。政治上,這場戰爭促進了北約的團結,北約的防務支出在2024年上升到1.47兆美元。戰略上,這場戰爭對俄羅斯構成了挑戰,俄羅斯的軍事預算在2024年飆升到13.1兆盧布(約合4620億美元),但俄羅斯的常規軍事力量已經耗竭。外交上,這場戰爭團結了西方,2024年芬蘭和瑞典加入北約,使北約與俄羅斯的邊界延長了830英里,使俄羅斯面臨的壓力增大。經濟上,美國軍火銷量在2024年達到969億美元,同時隨著歐洲減少購買俄羅斯天然氣,埃克森美孚等能源公司的利潤飆升。這場利潤的激增的背景是大石油公司利潤的總體上升。在俄羅斯發動對烏軍事行動之後的一年裏,大石油公司的總利潤上漲了125%,從2021年的870億美元升至2022年的1950億美元。

但烏戰也給美國帶來各種成本,包括國內通貨膨脹、預算緊張和選民的兩極分化,這些成本可能超過上述收益。美國公衆對高達1740億美元的總成本(包括美國給盟國的援助)感到厭倦。根據CNN的民意調查,美國人對川普處理烏克蘭危機的滿意程度,比對拜登高得多,視俄羅斯爲敵人的美國人減少。作爲一名商人,川普可能認爲,與進行代理人戰爭相比,與俄羅斯謀和是獲取權力的成本更低的途徑,他覺得與普丁達成一項交易可以重塑地緣政治格局,同時不必付出美國放棄國際主宰地位的代價。2月在利雅得舉行的會談表明,川普正在試圖套現,以這場曠日持久的衝突爲代價,換取經過談判實現的勝利,不論這場勝利是多麼不完美。從這一背景來看,與川普可能獲得的巨大形象收益相比,推進與烏克蘭的礦產協議將只需付出微不足道的努力。

回顧歷史——凱南的警告重現

除了簡單的數學計算和實用主義,還有一個因素在影響美俄關係——中俄夥伴關係的深化。這一情況讓人想起喬治•F•坎南的「長電報」,該電報警告美國不要推動俄國與中國結盟,因爲這會造成危害美國利益的局面。根據坎南的觀點,「任何美俄關係惡化都將加速莫斯科-北京聯盟關係的形成,從而威脅全球力量結構。」如今,儘管俄中之間缺乏正式協議,但自2013年以來,兩國日益密切的夥伴關係仍然促成了大量的聯合項目。川普明白這一形勢。他一直認爲中國是美國最大的戰略威脅。所以他很可能願意嘗試影響俄中關係。

中俄處於川普的陰影之下?

中國經常宣稱,它從戰略理解的角度觀察一切事態發展。中國處理烏克蘭危機的方式反映出一種微妙的平衡術:一方面尋求維持與俄羅斯的戰略合作伙伴關係,另一方面又希望避免疏遠西方國家,避免俄烏衝突的經濟後果波及自身。事實上,北京一直傾向於通過對話解決烏克蘭衝突。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家琨宣佈,中國支持任何積極的和平建設倡議,同時熱切期待有關各方加入這一進程。這不僅僅是言辭。中國從2023年開始啓動了國際框架,其中包括一項十二點和平方案,後又在2024年與巴西提出六點和平倡議,涉及停火條件、國家主權和政治協議。2025年2月,中國外長王毅在聯合國提出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關於處理烏克蘭危機的四項原則,包括全球和平發展、避免衝突、促進對話和穩定經濟市場。此外,中國積極與拉美國家接觸,推動和平解決烏克蘭衝突。

總的來說,普丁與川普的談判,與中國對烏克蘭衝突的和平願景是一致的,但北京必須衡量美俄會談對中俄關系的影響。川普作爲烏克蘭衝突斡旋者,試圖拉近莫斯科與西方的關係,比如他談到恢復「八國集團」,在一項譴責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聯合國大會決議表決中投反對票,並對俄羅斯採用總體上更溫和的口吻。但普丁覺得西方的承諾不可靠,更願意聽其言、觀其行。同時,儘管俄羅斯經濟體系高度依賴中國而非美國,但普丁不大可能拒絕接受美國解除制裁、美國企業恢復對俄投資所可能帶來的經濟好處。然而,俄羅斯外交政策不大可能發生重大轉變。自烏克蘭衝突爆發以來,中國向俄羅斯提供了實質性的援助,所以期待普丁向西方靠攏將是天真的想法,特別是在歐洲並未表示要解除制裁的情況下。在烏克蘭衝突爆發之前,歐洲是俄羅斯石油、天然氣、煤炭等自然資源的主要進口方。2021年,歐盟約45%的天然氣進口自俄羅斯,俄羅斯的供應占比高於歐盟的任何其他貿易伙伴。如今,在所有外部市場中,俄羅斯最重視俄中經濟關係,因爲這是一條生命線。2024年,中國平均每天從俄羅斯進口217萬桶石油。畢竟中國高達18兆美元的經濟規模,讓俄羅斯僅2億美元的經濟規模相形見絀,從而使中國對俄羅斯經濟擁有巨大影響力,這是普丁所不能忽視的。

複雜的力量格局

北京和俄羅斯想必都明白,川普的對俄策略旨在削弱俄羅斯與中國的聯繫紐帶。雖然川普可能試圖對俄羅斯複製1972年尼克松與毛澤東達成的戰略緩和,但現代中國市場與當時的蘇聯市場有很大不同,中美貿易在2024年達到4389億美元。同時,美國爲曠日持久的烏克蘭衝突長期提供資金,同時分配大量資源來遏制中國,可能會使美國不堪重負。

北京對川普總統2025年4月推出的第一輪145%的關稅做出了謹慎回應。習近平表示「關稅戰沒有贏家」。中國最初以125%的關稅進行報復,但接著在中美於日內瓦舉行的高規格談判之後,中國降低報復規模,改爲採取適度的反制措施。5月12日,雙方同意進行90天的關稅削減,美國對中國商品的關稅降至30%,中國對美國商品的關稅降至10%,以繼續進行旨在給貿易戰降溫的談判,這場貿易戰已經破壞了6000億美元的雙邊貿易。雖然川普軟化了言辭,聲稱中美在日內瓦實現了「實質性進展」和「全面重啓」,甚至提議實施80%的關稅作爲妥協,但川普政府依然保持鷹派立場。馬可•魯比奧等人物推動採取積極戰略遏制中國,針對所謂的中國非法貿易行爲,如竊取智慧財產,並禁止向中國出口有利於中國軍事發展的美國技術。例如,美國國務院最近在一封新聞通報裏用「中國」取代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並在更早時從其網站上刪除了「美國不支持臺灣獨立」的語句,暗示美國可能改變臺灣政策。「中國」是否會在美國未來的檔案中成爲標準表述,美國的臺灣政策會如何演變,尚不清楚,尤其是在川普將貿易談判與香港出版商黎智英被監禁一案掛鉤的情況下。美國的絕大多數聲明帶有負面語調,包括打擊中國貿易違規行爲、遏制中國軍事野心的表述,並常常把這些表述爲維護國家安全的必需。因此,川普的非常規政策拼圖正在逐漸成形,這揭示了一系列的地緣政治博弈策略,這些策略既有經濟施壓因素,也有戰略姿態展示因素,但這些策略能否保持長期的連貫性,仍然是不確定的。

「上不封頂」的夥伴關係

2025年5月7-1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莫斯科進行國事訪問期間,他與俄羅斯總統普丁一起參加了紀念蘇聯打敗納粹德國的勝利日閱兵儀式,由102名中國士兵組成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儀仗隊首次在紅場遊行,這招致歐洲領導人的尖銳批評。習近平與普丁簽署20多項協議,包括貿易、生物安全、金磚國家合作等,並呼籲加強「上不封頂」的戰略合作伙伴關係。作爲回報,普丁計劃於2025年8月底-9月初訪問中國,參加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和二戰結束80週年的紀念活動。這些互訪,再加上2500億美元的中俄雙邊貿易關係和聯合軍事展示,突顯了在美俄關係部分解凍(川普的烏克蘭停火努力和美國媒體在俄羅斯勝利日閱兵儀式上的出席都證明了這一點)之際,中俄聯盟的強化。但川普的政策考驗著中俄關系;歷史教科書上的例證表明,大膽的舉措可能引發後續反應,促使中國和俄羅斯進一步接近,強化反西方立場。

(注:Eka Khorbaladze是香港大學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責編郵箱[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FT中文網歡迎讀者發表評論,部分評論會被選進《讀者有話說》欄目。我們保留編輯與出版的權利。

讀者評論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