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汽車業

爲什麼說廠商也是經銷商賬期縮短受益者?

肖波:縮短汽車經銷商賬期不僅可以穩定經銷商運營,更好服務客戶,也有利於汽車廠商的政策落實。

全國工商聯汽車經銷商商會吹響了中國汽車流通行業「反內卷」集結號。

6月3日和6月23日,全聯汽車經銷商商會兩次發文吹響行業「反內卷」號角

6月23日,全聯汽車經銷商商會響應汽車行業反對「內卷式」競爭,根據42個汽車品牌的經銷商返利進行專項調研後指出:

汽車企業應明確經銷商返利政策細節、及時兌現返利支付,且不應設置過多條件。

需要關注的是,進入7月,很多車企公佈了二季度補貼政策,完全沒有達到經銷商預期。

這進一步表明,全聯汽車經銷商商會並非杞人憂天,作爲內卷的最直接受害者,中國汽車經銷商羣體遭遇了搖搖欲墜的大面積崩盤危機。

經營壓力「史無前例」,中國汽車經銷商百強不強

今年5月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公佈了中國汽車經銷商百強名單後,雖然部分企業銷售額和銷量略有成長,但業內人士衆所周知,絕大多數百強經銷商新車銷售大面積虧損,整體經營狀況堪憂。

顯而易見的慘淡是,2024年至今,多家頭部的經銷商集團爆雷,小規模經銷商退網頻繁,因4s店退網引發的消費維權此起彼伏,汽車流通領域在金融行業成爲風險的代名詞。

毋庸置疑,爲了中國汽車流通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中國汽車經銷商羣體急需行業相關組織的支持和發聲,給出建設性指導意見。

不同於其他協會組織不痛不癢、缺乏實質性內容的誇誇其談,全聯汽車經銷商商會公佈了專項調研的部分結果,非常明確的指出汽車品牌在固定返利和非固定返利,以及返利的兌現形式的差異表現,直觀指出了現有政策存在的弊端。

全聯汽車經銷商商會關於呼籲汽車生產廠家優化返利政策縮短返利兌現賬期的倡議節選,直指經銷商羣體的痛點話題:模糊返利

7折價格8折倒掛,返利補貼亟待明確

7折的新車售價,8折的利差倒掛。

很多人看不懂以上這句話,翻譯一下就是大部分傳統車型定價不合理,比如定價30萬的車型,實際成交僅在20萬出頭,扣除10%左右的銷售直接返利,經銷商的賣一輛新車賬面損失就近7萬。

所以,消費者買新車需要捆綁銷售、需要貸款、需要保險、需要遭遇無休無止的無奈……,在這一過程中引發的消費者滿意度下降,經銷商也有苦難言。

而瞭解實際情況之後,你會發現當下的汽車經銷商們同樣無奈,作爲典型的資金密集型行業,汽車經銷商每月都需要使用大量資金從生產廠家全款購車。

在不能及時返利,缺乏合理商務政策的情況下,很多經銷商都處於生與死的邊緣掙扎徘徊。

所以全聯汽車經銷商商會指出了三個核心矛盾點,一是返利構成複雜、存在模糊空間。二是兌現賬期品牌之間差別大。三是返利的兌現形式以及如何使用大多受限。

真實、有效、全面,代表了廣大經銷商羣體的迫切心聲。

保護經銷商,就是保護消費者

以往談到保護經銷商就是保護消費者,一定會被噴的體無完膚。

經歷兩年的殘酷內卷後,大家開始信了。

無法忽視的是,和買車的優惠相比,席捲多地的傳統品牌退網潮、關店潮,讓相當一部用戶的售後權益缺乏保障,尤其是大額充值的費用打了水漂。

其實這種現象並非汽車行業獨有,以前的餐飲、美容、連鎖健身機構也出現過了。

汽車行業的特殊之處在於,品牌都是授權經銷商,經銷商倒閉廠家品牌還存在,因此很多維權無門的客戶將矛盾指向汽車品牌。

或許汽車品牌管理層認爲自身沒有直接責任,但從現在的發展現狀來看,完善和透明返利制度是比較能快速見效、且成本可控的經銷商救急藥方。

讓經銷商有錢賺,有經營空間的經銷商絕不會隨便退網,自然會想方設法提升服務,消費者的權益自然就有保障了,汽車品牌的口碑也就好轉了。

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現在的問題的水渠堵了,如不及時疏通,則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合理公平商務政策,保護優質車企競爭力

通過全聯汽車經銷商商會公佈的調研細節可以看出,不及時不透明不合理的商務政策,對於汽車經銷商傷害巨大,對消費者也造成非常多的負面影響。

很多人意識不到的是,汽車企業同樣是商務政策混亂的受害者,尤其是優質的車企。

回顧汽車行業過去30年的發展,商務政策合理清晰,賬期兌現及時曾是汽車行業快速發展的特色,也是很多供應商和經銷商願意跟隨車企共同發展的根本原因。

應該說,如今的很多行業問題,是近年來矛盾凸顯的,比如因價格倒掛出現的額外補貼,在以往的返利中佔比極低,現在佔據了越來越多的返利份額。

嚴格意義上講,以上補貼和返利有根本區別,是車企決策層產品定價不合理導致的衍生問題,不應混爲一談。

現在這種以補貼混淆返利,新車銷售價格倒掛的現象,不僅不利於經銷商發展,同時也讓優質車企在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以部分外資企業、特別是豪華品牌爲例,以前固定返利是及時發放的,但當固定返利、補貼混淆後,審批時間會大幅延長,且標準很不容易統一。

這種現象不僅極大增加了汽車經銷商的負擔,也加劇了車企管理團隊和經銷商之間的矛盾。

從財務管理角度出發,以上矛盾是可以通過簡化流程規避的,畢竟給付的金額並不存在根本性變化。

如今的矛盾是,不合理的商務政策並沒有降低優質汽車企業的成本,同時讓經銷商負擔加重,最終給消費者帶來負面影響,導致多輸局面。

用一句很俗的話來結論:親者痛,仇者快。

儘管近年來中國汽車經銷商羣體哀鴻遍野,但依然有優質經銷商的穩步前行,比如京津冀某家經銷商集團,去年以來新增店面達到20家以上。

按照投資人們的說法,和其他行業相比,中國汽車市場每年有超過3000萬臺的新車銷售,積累了高達4.5億臺的保有量積累,依然具備潛力和一定發展預期。

如今,聚焦區域龍頭、品牌選擇、人才培養正成爲新一代汽車經銷商投資者的戰略重心,如何成爲新投資者願意運營的品牌,是汽車企業管理者需要關注的課題。

優質經銷商不再是負擔,而是財富。

關於這一點,近年來發展迅猛的新勢力們已經給傳統車企反覆上了很多次課。

希望傳統車企不要繼續交學費,希望更多行業組織能向全聯汽車經銷商商會學習,多幹實事,爲行業發聲,起到行業組織應當履行的責任和擔當,反對惡性內卷,雙向奔赴共生共贏。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責編:閆曼 [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FT中文網歡迎讀者發表評論,部分評論會被選進《讀者有話說》欄目。我們保留編輯與出版的權利。

讀者評論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