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商學院

當政府融資管道形同賭場,要注意哪些風險?

沃爾夫:考慮到全球金融危機後所發生的變化,不難想像資金迅速枯竭的情景,原因或許是債券收益率大幅波動,也或許是其他衝擊。

長線投資、借短債、儘量加槓桿。這是金融業的賺錢之道。銀行一直以來都靠這種方式謀生。但我們十分清楚,故事也可能以資金恐慌性出逃和金融危機收場。2007-0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中就發生了這樣的景象。自那以來,就如國際結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在其最新《年度經濟報告》中所闡述的,金融體系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是這個核心特色並沒有改變。

再者,BIS經濟顧問申鉉松(Hyun Song Shin)指出,「儘管實體經濟呈碎片化,如今貨幣及金融體系卻比以往更加緊密聯繫」。如果這話聽上去好像要發生什麼事,那你的感覺是對的。各家央行必須做好馳援的準備。

BIS敘述的內容發人深省。所以說,全球金融危機造成的後果並沒有讓金融體系發生根本轉變。變化的只是參與者的身份。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前,借貸主要提供給民營部門,尤其是以抵押貸款的形式。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對民營部門的放貸歸於平緩,而對政府的放貸則爆發式成長。新冠疫情加快了這一趨勢。

您已閱讀23%(431字),剩餘77%(146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