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商學院

美國從國際事務抽身?難!

加內什:轟炸伊朗核設施說明,無論誰當總統,美國從世界撤退都在更大程度上是空談,而不具有嚴格意義上的可行性。

我想大家現在都同意他不是「孤立主義者」。本來就不應該用在唐納•川普(Donald Trump)身上的這一稱號上週末化爲烏有——伴隨著未知比例的伊朗核計劃。此次轟炸行動與他2017年下令對敘利亞發動的襲擊、2019年對恐怖組織伊斯蘭國(ISIS)頭目的襲擊以及2020年對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聖城旅」指揮官的定點清除如出一轍。考慮到有那麼多適合被用來描述川普的抽象名詞(極端愛國主義、單邊主義、反歐主義),他竟然會被人貼上孤立主義的標籤是令人驚歎的。甚至對於他是否曾在2003年以普通公民身份反對伊拉克戰爭,外界都不得而知。

適用於一個人的道理,也許到頭來也適用於作爲一個大國的美國。人們從美國干預伊朗事務可以明白的是,無論誰當總統,人們所擔心的美國從世界撤退都在更大程度上是空談,而不具有嚴格意義上的可行性。

首先,讓我們看看轟炸伊朗行動所引發的「分裂」。最知名的反對者是史蒂夫•班農(Steve Bannon)和塔克•卡爾森(Tucker Carlson),而不是川普政府官員,甚至也不是一大批國會共和黨人。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運動的奴性,這些人的效忠對象歸根結底是川普本人,而不是不干預原則或其他什麼原則。(按照相同的道理,許多疫苗懷疑論者崇敬一位推動研發和號召接種新冠疫苗的總統。)但民主黨人乃至美國公衆作爲一個整體的反對聲音似乎也並不響亮。孤立主義在美國的市場往往被外人誇大,就因爲它契合世人認爲美國人觀念狹隘的成見。

您已閱讀31%(631字),剩餘69%(138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