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時代,「老用戶與狗不得享受」的優惠,往往讓忠實的消費者感到無奈。許多電商平臺實施「一人一價」策略,甚至基於用戶的購買習慣和瀏覽記錄「看人下菜碟」,讓不同的消費者爲同樣的商品支付不同的價格。此外,機票價格也在不斷波動,越搜越貴已成常態。許多消費者發現,同一航班在不同時段價格差異巨大,甚至剛檢視的票價,片刻後便上漲了。沒錯,你被演算法操控了——作爲消費者,我們對商家的這些套路早已見怪不怪。
商家的演算法套路看似是與消費者的零和博弈:商家試圖通過演算法拿捏消費者,本該由消費者享有的利益卻被商家納入彀中。從商家角度看,自然是數據越多越好,演算法越精準越好,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其實不然。儘管演算法定價極具吸引力,但盲目開發應用,不僅未必能拿捏消費者,反而可能踩坑。下面,筆者從三個角度分析演算法定價常踩的坑。
您已閱讀32%(347字),剩餘68%(75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