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歷史

傅斯年評李大釗:爲國共兩黨而死

葉勝舟:李大釗的調解,緩和了傅斯年、許德珩以及以及各自領導的新潮社、國民社之間的尖銳對立關係,也壯大了「五四運動」的聲勢。

1919年5月4日北京學生遊行示威總指揮、旗手傅斯年(字孟真),在北大求學時名氣極響,被美譽爲「北京大學最傑出的學生」、「黃河流域的第一才子」、「孔子以後的第一人」。北大蔡元培校長、胡適教授、陳獨秀教授、李大釗教授等風雲人物,都器重關懷這位才華橫溢的學生,傅斯年對這些恩師也敬重,關鍵時刻有力挺。

李大釗調解傅斯年和許德珩的矛盾

「見義不爲,無勇也。」(《論語•爲政》)傅斯年內心燃燒著熊熊的正義之火!他常說,「現代中國之有蔡先生(孑民),好比兩千年前之有孔子;在北大同學當中,他雖不敢比擬顏淵、子張、子夏各及門弟子,但是子路亦不壞。」

您已閱讀8%(266字),剩餘92%(304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