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俄關系

中國對俄外交出現兩個歷史性機會視窗

王英良:俄羅斯的積貧積弱全面暴露,爲中國對俄實施現實主義外交提供了可能。在俄出現顯著遠東轉向的情況下,中國可以考慮加大開發遠東。

自俄羅斯發動對烏克蘭的武裝入侵已持續近三年,普丁自負地發動對烏克蘭的武力打擊和對烏東地區的長期佔領,使俄羅斯這一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在全球的聲譽地位一落千丈,而包括內部的普里戈任的武裝叛亂以及烏克蘭近期在俄羅斯西部策劃並實施的進攻,都充分表明普丁其執政權威受到挑戰。毋庸置疑,普丁政治權威的弱化以及俄羅斯國力走弱,國際社會是能夠深刻且明顯地感受到。俄羅斯的命運或說國運會顯著地取決於兩大因素,一是普丁的執政地位存續,另一個是俄烏戰爭走向。俄羅斯目前的形勢給中國對俄外交提供了兩個重要的歷史性機會視窗。

一是俄羅斯的積貧積弱全面暴露,爲中國對俄實施現實主義外交提供了可能。即普丁的長期執政打造的「強人政治」人設受到質疑,俄羅斯以傳統的地緣政治思維尋求安全屏障的策略遇到了北約軍事集團的武力抵制,普丁的決策不僅極大地消耗了俄羅斯的財政、兵員和設備設施,同時也把國家帶入了被歐美國家集體孤立的境地。這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有史以來最嚴峻的國際孤立。儘管以武力掠奪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延續了俄羅斯對土地的貪婪,然而在現代國際政治下,普丁的軍事行動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困境,即進攻無法言勝,俄羅斯並沒有絕對的實力以及動員能力來應對烏克蘭及其背後的北約軍事集團,而後退和談又損及普丁的「臉面」,更可能削弱其執政的權威以及合理性。在選擇保持總統職位與維持軍事行動兩大目標上,普丁選擇持續消耗俄羅斯國力以維持戰爭發動初的所謂「正當性」,其中的代價是異常高昂的。

回顧國際關係史,國家在戰場上陷入混沌狀態、勝利無望或戰敗風險高企,這對國家聲譽以及全球地位的影響是致命的。比如中日武漢之戰、一戰和二戰後的德國、美軍佔領下的日本、越南戰爭中的美國等,均帶來特定國家地位與國際形象的負面化,進而阻礙國家發展。強國發動和參與戰爭導致的失敗其往往會終結國家發展的既有路徑,或面臨致命賠款,或領導層面臨審判,甚至出現制度更替。俄羅斯普丁政府試圖以武力打破周邊秩序,實現區域霸權,至少被事實證明這一條路徑並非是簡單有效,而可能使國家陷入危機或悲劇。爲了對抗俄羅斯的侵略,在烏克蘭國內的資源和軍備有限的情況下,美國對俄羅斯施加空前的制裁,對俄羅斯政治精英採取了個體性長期的制裁,同時制裁俄羅斯金融部門,扣押俄羅斯海外資產,俄羅斯在各類國際組織中走向孤立。一個致命的議題是,俄羅斯長期引以爲豪的核武器,儘管普丁政府持續釋放核威脅,但難以產生實際功效,俄羅斯一系列行動並未與其長期宣傳的全球軍事強國的形象匹配。在北約制式武器攻擊下,俄羅斯軍隊逐漸處於守勢,這一系列事情表明,俄羅斯的綜合國力受到了較大的削弱。在俄羅斯展開地緣政治擴張之際,拜登針對中國的印太戰略同步展開,中國面對來自印度的競爭以及美國現實的軍事制衡。俄羅斯戰爭推動了中國與俄羅斯建設更加緊密的關係,這種緊密的關係不僅包含貿易出口、貨幣合作、直接投資,還包括中國與俄羅斯合作力圖加速建設某種緊密的政治關聯。

您已閱讀36%(1206字),剩餘64%(215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資本與國家

王英良,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博士,中開國際事務(NEIA)研究部創辦部長,「百人百訪」全球高級對話欄目主創人,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中美政商關係、跨國公司、產業投資與國家競爭等,自2021年5月起成爲「FT中文網專欄作家」。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