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礦業

青山控股應爲即將到來的中美礦業衝突做準備

王英良:美國領頭組建「可持續關鍵礦產聯盟」,可能在較短期內帶來對中國業已在全球形成的礦業優勢的壓力。

礦產是工業經濟的重要原料。目前,中美競爭無論是晶片還是電池產業均突顯了自然資源在其中的分量。先前,美國專注於塑造本土科創優勢,在諸多高精尖科技上保持對中國的領先地位,而中國塑造的電池產業鏈在疫情後橫空出世,並迅速地賦能傳統工業實現動能革新,助推產業升級的效應極爲明顯,隨之而來的是中國富有競爭力的電池對外直接投資與貿易,由於涉低碳環保及現實的經濟利益,電池及其所需礦業成爲了中美競爭的新焦點。

近30年左右,美國在全球礦業中的地位進一步走弱,而爲對沖中國優勢,美國採取的手段包括推動國內立法與組建排華礦業聯盟等。2022年末,美國聯合其他盟友成立了一個礦業聯盟,出發點是圍繞歐美的商業倫理、法律和生產標準爲組合推動對中國企業的排他性聯合。據彭博社先前報導,加拿大自然資源部長威爾金森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COP15)會議上宣佈,以美國爲主的七國宣佈結成聯盟,對生產和購買「關鍵礦產材料」制定更高的環境和勞工標準。該「可持續關鍵礦產聯盟」由美國、加拿大、澳洲、法國、德國、日本和英國組成,並計劃未來對生產採購鋰、鈷和鎳等礦產資源實施同樣的標準。

美國這一舉措可能在較短期內帶來對中國業已在全球形成的礦業優勢的壓力。在這裏,「關鍵礦物」指多數高科技產業所需的約30種金屬和礦物,它們對電動車使用的可充電電池、太陽能電池板、風力渦輪機中的儲能部件等可再生能源系統是必不可少的。世界銀行在2020年預測,到2050年,全球對鋰、銅、鎳、石墨、稀土元素等關鍵礦物的需求將成長500%。而中國在關鍵礦產領域具有明顯的主導地位,特別是在精煉、加工和製造產業鏈方面。但在系列礦產的安全生產,勞工權益以及工作時長、員工自由度議題上,中國包括國央企以及民企均受到特定媒體以及非政府組織的詬病,比如,長期關注中在全球礦業開採的專業網站「Business&Human rights resource center」明顯偏向指責中國在礦業開採中存在企業責任、人權、環境可持續、礦難頻發等問題以及企業治理不足,目標或明或暗突顯中國企業是一種「行爲他者」和「身份他者」。

您已閱讀22%(882字),剩餘78%(304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資本與國家

王英良,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博士,中開國際事務(NEIA)研究部創辦部長,「百人百訪」全球高級對話欄目主創人,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中美政商關係、跨國公司、產業投資與國家競爭等,自2021年5月起成爲「FT中文網專欄作家」。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