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日本企業如何對應過剩和內卷

李海燕:過剩和內卷兩個詞頻繁出現在各種媒體。日本上世紀70年代以後,也經常面對類似問題。過去30年日本企業對應內卷經驗,可歸納爲四點。

最近幾年,過剩和內卷兩個詞頻繁出現在各種中國媒體。日本在上世紀70年代以後,也經常面對過剩和內卷問題。1992年之前,整體來講日本的經濟規模和消費規模,包括員工的平均收入是一直穩定成長的。這個時候的過剩和內卷,往往是一時性或者是侷限在某個具體行業。伴隨著市場的淘汰和政府有意識的行業整合,很快就進入到一個相對穩定的競爭狀態。比如,二戰後,日本的摩托車行業最高峯的時候,出現過100多家企業。這些企業在競爭中逐步被淘汰,上世紀60年代以後,日本摩托車市場基本被川崎、鈴木和雅馬哈三家公司所把持。在1992年之前,日本企業對待過剩和內卷主要是依靠以下幾個手段:(1)技術的進步(包括從外國導入先進技術);(2)規模的擴大(規模效應的成本的下降);(3)管理的改善;(4)謀求更多的對外出口;(5)進行差異化的競爭。

1992年之後,幾乎所有日本的傳統行業面對的都是絕對的過剩和內卷。2000年前後大部分的傳統行業的日本國內的市場規模都見頂了。日本企業除了以前的一些基本的手段和方法之外,還採取了一些新的方法。影響力比較大的是:(1)主動進行企業業務內容的轉型;(2)在海外開展直接投資或者收購相關企業;(3)通過同行業企業的合併減少內耗,增加國際競爭力;(4)進行差異化的競爭;(5)通過品牌化擺脫同質性競爭;(6)通過技術和企業戰略構築企業的護城河等。

簡單總結過去30年日本企業對應內卷的經驗,可以歸納爲:(1)企業主動轉型是基本的基本。(2)傳統行業企業之間通過合併減少內耗是最有效的辦法。(3)不斷的技術研發和差異化的競爭戰略是擺脫內卷的根本。(4)產品的品牌化和出海是擺脫內卷的重要手段。

您已閱讀13%(695字),剩餘87%(485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