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對話地球

中國最具「未來感」的城市,如何修復紅樹林?

馮應馨、基什特瓦里:深圳的紅樹林修復能取得優秀成績,要歸功於創新管理和社區參與,但促進脆弱三角洲地區的生態復興工作仍面臨挑戰。

每年春天,隨著深圳的紅樹林恢復生機,觀鳥愛好者也如期而至,來觀賞瀕危的黑臉琵鷺。它也被稱爲「鳥中大熊貓」,每年10月至次年4月來深圳灣越冬,爲向北遷徙作準備。

黑臉琵鷺所停留之處,就是中國南邊的深圳灣,它屬於珠江三角洲的一部分,一直延伸至香港,也是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通道上候鳥的重要停留點,這意味著當地行紅樹林每年爲200多種、10萬隻候鳥提供棲息場所。

深圳值得關注的原因,不僅它充滿「未來感」的天際線和快速的城市化進程,還因爲它以生態行動。在城市化開發重創紅樹林之後,深圳及時調整政策,交出了優秀的紅樹林修復成績單。這樣的修復也在2022年獲得認可,當地一片溼地根據《拉姆薩爾公約》被指定爲具有國際重要性的溼地,並於2023年獲批全球首個國際紅樹林中心。深圳所採用的保護方法,涉及強有力的政策執行和社區參與,不僅展示了城市地區如何成功整合重要生態棲息地,還扭轉脆弱三角洲地區的生態衰退。

您已閱讀9%(394字),剩餘91%(395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對話地球(Dialogue Earth)

對話地球(Dialogue Earth)是一家關注氣候變化與環境的非盈利機構,專注於分享全球經驗和知識,推動氣候變化科普和建設性對話。對話地球在歐洲、南亞、東南亞、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區的17個國家有專業的編輯團隊,使用8種語言發佈氣候和環境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