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達國家的政府都發誓要在未來幾十年內實現經濟脫碳。然而,許多國家也在採取行動,限制進口中國製造的綠色技術,沒有這些技術,脫碳將需要更多的時間和金錢——如果脫碳還能夠實現的話。在某個時候,西方領導人將不得不在他們的氣候目標和保護主義之間做出選擇——如果讓步的是保護主義,對每個人都更好。
這種矛盾在電動汽車上表現得最爲明顯。歐盟已承諾到2035年停止傳統汽車的銷售。美國正在投入數以十億美元計的納稅人資金來促進國內電動汽車和電池製造。然而,就在電動汽車普及步履蹣跚、銷售放緩正在損害電池製造商等更廣泛的供應鏈之際,大西洋兩岸的領導人一直在對極具競爭力的進口中國電動汽車對本國產業構成的所謂威脅表示不滿。
在美國,這種威脅完全是想像出來的。美國幾乎沒有進口任何中國電動汽車。喬•拜登(Joe Biden)最近對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徵收100%的關稅,將使這種情況繼續下去。在歐洲,中國電動汽車加速流入是真實存在的。去年,在歐盟銷售的電動汽車中,近五分之一(即30萬輛)是在中國製造的(其中一些是西方品牌)。但與2023年歐盟銷售的1050萬輛汽車——所有這些汽車很快都應該是零排放的——相比,這仍然是很小的一部分。
您已閱讀42%(502字),剩餘58%(69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