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電動車

電動車產能飆漲:中國該如何講好故事?

王英良:在弱全球化時代,國際傳播的趨勢是從政治主導下降爲利益攸關方事實性的敘述,講好中國電動車故事,可能不需要急於政府層表態。

2024年中國電動車企出口確實遇到麻煩。5月中,白宮宣佈對自中國進口的180億美元產品加徵關稅,其中電動汽車關稅將從25%升至100%。儘管中國電動車對美出口量可以忽略,但這個信號卻開啓了一系列消極反應。

川普時代,美國發起多輪貿易戰,對從中國進口的3000多億美元商品提升關稅。拜登上臺後,大體保留了這些關稅,只對其中一些貨物進行豁免。同時拜登指派美國貿易代表戴琪對川普時期的關稅進行復審,歷時四年後戴琪公佈了長達193頁的複審報告,指稱美國施加的關稅政策有助於維護美國利益。白宮緊接著公佈了上述180億美元的新一輪關稅,包括13項,除電動車外,還有鋰離子電動汽車電池關稅率從7.5%提高至25%;太陽能電池從25%提高至50%;注射器和針頭從0%提高至50%等。儘管面對中國政府抗議與反對,美國對中國輸美商品高關稅完全沒有停頓的傾向。

2023年6月,歐盟實施嚴格的低碳法案,中國電動車顯然契合這些新的環保法案。中國電動車規模性輸出衝擊了歐盟本身的汽車政策,引發反彈。實際看,汽車行業爲歐盟提供近1400萬個直接或間接的就業崗位,去年出口的600萬輛汽車創造了逾1000億歐元的貿易順差,這顯示汽車產業對歐盟經濟的分量。歐盟在一份聲明中爲提高關稅行動辯護稱,「去年10月4日開始的一項調查發現,中國的電動汽車供應鏈大大受益於中國的不公平補貼,因此,受到補貼的進口中國產品以人爲壓低的價格湧入,對歐盟產業構成了明顯可預見和迫在眉睫的損害威脅」。去年同期,歐盟宣佈對中國進口電動車展開「反補貼」(anti-subsidy)調查,旨在查證中國政府幫助本國企業生產廉價汽車提供的補貼是否正損害歐洲的汽車行業。面對中國電動車對歐盟激增的出口量,歐盟在今年6月表示將徵收最高38%的額外關稅,歐盟領導人稱這是爲了保護該地區的製造商免受不公平競爭影響。

您已閱讀18%(771字),剩餘82%(342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資本與國家

王英良,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博士,中開國際事務(NEIA)研究部創辦部長,「百人百訪」全球高級對話欄目主創人,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中美政商關係、跨國公司、產業投資與國家競爭等,自2021年5月起成爲「FT中文網專欄作家」。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