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公司治理

從治理失敗到治理陷阱

鄭志剛:公司治理表面原則背後深層次的「核心邏輯」究竟是什麼?在實踐中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看上去公司治理制度一應俱全面面俱到的公司依然發生治理失敗?

公司治理既是十分悠久古老的話題,也是十分現代時尚的話題。說它古老,在亞當•史密斯的《國富論》中就已經提出了這一問題。史密斯是這樣說的,「作爲其他人所有的資金的經營者,不要期望他會像自己所有的資金一樣獲得精心照顧」(Adam Smith,1776);說它時尚,在21世紀初美國安然會計醜聞爆發後,芝加哥大學的兩位教授Rajan and Zingales(2003)對此評論道,「最近的醜聞(安然,全球通訊等)表明,即使在最先進的市場經濟裏,在改善公司治理方面依然大有可爲」。

稍微瞭解一些經濟學的讀者大多知道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的概念。它指的是由於壟斷、資訊非對稱等導致價格機制無法通過改變供求關係正常發揮引導市場資源配置的作用。多年前,在公司治理理論與實踐中出現了一個類似的概念,那就是治理失靈(Governance Failure)。這是個什麼概念呢?就是一家公司看起來股東大會,董事會,獨立董事、經理人股權激勵計劃等一應俱全,面面俱到,但依然還是頻頻發生各種各樣公司治理醜聞,治理不僅是無效的,甚至是失敗的。

治理失靈這一概念的提出源於學術界對美國2001年安然會計醜聞的觀察。安然會計醜聞可以說是在這樣兩個大的背景下出人意料地發生了。一個背景是代理成本範式的提出者之一Jensen教授在1993年美國金融學年會的主席演講中明確提出董事會組織模式未來的改進方向。例如,保持較小的董事會規模;除了CEO爲唯一的內部董事外,其餘都爲外部董事;CEO和董事會主席職位的分離。這可謂安然會計醜聞發生的學術背景。

您已閱讀11%(659字),剩餘89%(513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公司治理新視野

鄭志剛,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金融學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傑出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經濟學博士。他兼任中國上市公司協會第三屆獨立董事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公司治理50人論壇」成員、北京國有資產法治研究會副會長,以及太平石化金融租賃、泰康資產等多家公司獨立董事。著有《好公司都是設計出來的》《成爲董事長—鄭志剛公司治理通識課》《分散股權時代的中國公司治理:理論與證據》《國企混改的理論、路徑和模式》等著作。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