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對包括電動汽車在內的諸多中國產品徵收超高關稅的情況下,大家都在觀望美國盟友歐盟接下來的行動。在過去的幾個月內,歐盟展開了一系列針對中國企業的調查行動。去年10月,歐委會對中國電動汽車進口正式啓動了反補貼調查,而在今年7月前,歐盟很可能會對中國電動汽車進口徵收臨時反補貼稅。
在經貿問題上,美歐目前對中國的指責集中在政府補貼和過剩產能上,美國正在把指責付諸結果,歐盟則正在付諸行動。那麼,他們所說的政府補貼到底是什麼?究竟又是什麼正在刺痛他們的神經?
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Kiel Institute)的一份關於中國產業補貼數目與規模的研究報告稱,政府補貼在中國無處不在。2022年,超過99%的在中國的上市企業都接收到了直接補貼。總體上來說,中國的政府補貼力度要高於大的歐盟國家和經合組織成員國的好幾倍:保守估計,中國2019年產業補貼金額達2210億歐元左右,佔GDP的1.73%。從補貼數目佔GDP比重來看,中國產業補貼佔比是大的歐盟國家和經合組織成員國至少三到四倍。而從補貼佔企業營收比重來看,經合組織2021年的一份更全面的研究顯示,前者甚至是後者的九倍。
您已閱讀21%(483字),剩餘79%(184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