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產業政策

歐盟正在調查的中國產業補貼究竟是什麼?

張冬方:中國並非唯一在實施產業補貼措施的國家。甚至,全球已然進入了一場你追我趕的補貼競賽、針鋒相對的相互報復和貿易保護主義當中。

在美國對包括電動汽車在內的諸多中國產品徵收超高關稅的情況下,大家都在觀望美國盟友歐盟接下來的行動。在過去的幾個月內,歐盟展開了一系列針對中國企業的調查行動。去年10月,歐委會對中國電動汽車進口正式啓動了反補貼調查,而在今年7月前,歐盟很可能會對中國電動汽車進口徵收臨時反補貼稅。

在經貿問題上,美歐目前對中國的指責集中在政府補貼和過剩產能上,美國正在把指責付諸結果,歐盟則正在付諸行動。那麼,他們所說的政府補貼到底是什麼?究竟又是什麼正在刺痛他們的神經?

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Kiel Institute)的一份關於中國產業補貼數目與規模的研究報告稱,政府補貼在中國無處不在。2022年,超過99%的在中國的上市企業都接收到了直接補貼。總體上來說,中國的政府補貼力度要高於大的歐盟國家和經合組織成員國的好幾倍:保守估計,中國2019年產業補貼金額達2210億歐元左右,佔GDP的1.73%。從補貼數目佔GDP比重來看,中國產業補貼佔比是大的歐盟國家和經合組織成員國至少三到四倍。而從補貼佔企業營收比重來看,經合組織2021年的一份更全面的研究顯示,前者甚至是後者的九倍。

您已閱讀21%(483字),剩餘79%(184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米國薯國

薯國,愛喫馬鈴薯的德國;米國,愛喫大米的中國。本專欄聚焦於與中國比較下的德國和歐洲,尤其是德國和歐盟在數字經濟領域的數據保護、反壟斷等監管政策 。在數字經濟監管領域,歐盟是先行者。作者張冬方,資深媒體人,做過雜誌,幹過電視,做過人物訪談記者,幹過生活類編輯。近十年來紮根德國,觀察和報導德國社會和政治熱點,作者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