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美就中國新能源動力汽車出口議題出現了新的齟齬。美國財政部長珍妮特•葉倫來到中國,當面表達對中國涉鋰電產能外貿出口的不滿,認爲中國的強大的鋰電產業輸出會帶來美國的失業,並督促中國政府解決綠色產能過剩的問題。同時,在歐盟層面,歐盟祭起了反補貼旗幟,並威脅採取新的關稅政策。美歐等國家在實施低碳經濟,力求推動新經濟成長極的同時,也積極擴大對鋰電以及重要關鍵金屬的自主開採和產業鏈建設。先前,中國從沒有出現任何一種單一產品可以引發工業國家採取集中同步的保護主義措施的情況。這一系列事件從側面上反映了一個基本事實——中國鋰電已然崛起。
全球工業文明始終伴隨動能領域的革新。從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機(煤炭動力)的出現到第二次工業革命電能的大規模運用,再到第三次工業革命中核能的出現,每一次動能革新都伴隨著工業化動力的轉型以及生產效率及創新的規模化出現。而這些均由歐美國家主導的工業變革,其技術與工藝爲中國的現代化與工業變革提供了相當好的基礎,這也是中國實現後發優勢的原因之一。鋰電池儘管不是中國最先發明,但從全球角度看,中國在這一產業上最具有組織和動員能力,擁有先進的技術與工藝,有絕對的量產優勢及與其他產業融合的經驗。由鋰電池裝備的電動汽車業已成爲中國對外出口創匯「新三樣」中最具競爭力的項目。
中國鋰電崛起表現爲以下幾個方面:一、中國基本控制了鋰電池持續發展所需要的鋰、鎳、鈷等礦物,這是全球性而非是國別或區域性的優勢。比如浙江青山對印尼鎳礦的開發;華友鈷業、中鐵資源、紫金礦業對剛果鈷礦的投資;寧德時代、國軒高科對南美鋰鹽湖的收購與開採;中國寶安對摩洛哥磷礦超10億級人民幣的投資等等。這些企業通過商業手段,已完成對特定礦產的收購與產權所有和控制。通過「一帶一路」(OBOR)觸角,中國基本完成對發展中國家礦業等資源的商業對接,隨著OBOR的拓展,中國在礦業上的優勢並非歐美單一國家所能比擬。二、通過鋰電產業經營,中國已崛起了一批富有「出海精神」的世界級鋰電跨國公司。這包含了寧德時代、比亞迪股份、中創新航、億緯鋰能以及國軒高科等,這些企業的年產能均超過100GWH。通過商業運作,包括國軒以及寧德時代等,實現了對歐美成功的直接投資,並在全球佈局海外資產。三、鋰電產業與人工智慧出現了深度融合。這包含了無人駕駛汽車、長續航純電智慧汽車、仿生軍民兩用產品、無人機等由鋰電動力的產品。在汽車領域,中國依託汽車動能轉變實現了對日本汽車大國地位的取代,成爲全球汽車最大出口國,其意義不亞於2010年中國取代日本成爲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四、鋰電在中國內地存在巨大的量產和規模性優勢。這包含中國對鋰電技術與基礎技術的長期研發、大規模產業化運用、中國企業與地質部門對國內可經濟開採的鋰礦基本勘探完畢、各地興起鋰電及電動汽車產業投資。廣泛的投資既有企業推動也有政府招商引資以及優惠貸款等的支持。鋰電動力電池工藝的成熟以及入局者衆,使中國鋰電產業遍地開花,積累了明顯的量產和規模化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