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報告

用孫子和克勞塞維茨的兵法攻克「保交樓」

河邑忠昭:我經常被問及九十年代日本泡沫經濟話題,當時泡沫演變成了金融危機;中國房地產癥結顯現爲「保交樓」,瞄準根源精準出擊是良策。

近來,我經常被問及九十年代日本泡沫經濟破裂,以及之後日本的經濟政策相關的話題。本人於1995年進入日本當時的大藏省(兼有中國的財政部與國家金融監管總局、證監會、外管局職能的部門)。日本的房價於1991年達到頂峯,在那之後就開始持續下跌,1995年時人們意識到「房價可能不會回到之前的水準了」,這種想法開始擴散,體量較小的地方中小金融機構開始陸續破產。

我被上司委派的第一個工作是研究「昭和金融恐慌」。「昭和金融恐慌」是1927年在日本發生的金融危機。第一次世界大戰所帶來的戰爭特需造成了產能過剩。在戰後需求急速收縮的情況下,又受到了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這一巨大的外生衝擊,就產生了大量不良貸款。金融機構還在努力處理壞賬的過程中,偶然發生的一家小微銀行的經營破產爲導火索,引發了全國性的銀行擠兌。

「爲什麼還要研究70多年前的歷史事件呢?」當時大學剛畢業的我懷著莫名其妙的心情翻閱了沉睡在文獻室裏的「昭和金融恐慌」的記錄。看了不久我大驚失色,因爲我發現了當時的帝國議會的討論,包括報紙的論調與1995年的情況驚人的相似。要想規避金融危機,就需要及時投入大量政府資金。但是,用國民的稅金去拯救造成危機的人,在政治上是非常困難的選擇。徘徊在這個二律背反的討論中,政府錯過了介入的最佳時期。

您已閱讀37%(540字),剩餘63%(93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