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夏季,位於阿拉斯加的美國最北端城市烏特恰維克錄得歷史最高溫,熱浪、洪災、乾旱等成爲歐洲夏季「新常態」,暴雨和洪災肆虐中國華北和東北地區……極端天氣頻發凸顯了氣候變化問題的嚴重性。在這種背景下,12月1日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杜拜舉行,被「漂綠」等爭議事件「搶鏡」的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8)引發各界廣泛關注,讓ESG議題日益變成全世界的顯學。
近年來,隨著國內產品競爭加劇、市場逐漸趨於飽和等因素,許多企業都開始將目光投向海外市場,尋求第二成長曲線。與此同時,全球市場對企業倫理、用戶私隱、數據安全和碳減排等方面的監管日益嚴格,尤其是在10月,歐盟碳市場與碳邊境調節機制(EU CBAM)過渡階段已經生效並將於2026年正式實施,打響了碳關稅的「第一槍」。加拿大、英國、美國等國也都在考慮徵收碳關稅,這就讓ESG成爲了中國企業出海的必修課。在某種程度上,ESG已經超越了財務績效,成爲企業出海的關鍵因素。因此,如何在應對ESG監管壓力的同時享受ESG帶來的市場紅利就成爲了中國企業的核心課題。
在全球價值鏈中,中國企業經多年耕耘,許多已經成長爲當地市場的「鏈主」型企業,影響力大大提升。而與之相伴的,是碳排放、水資源管理、員工福利待遇、社區參與和多元化、供應鏈管理、私隱數據安全和負責任行銷等各方面更高的ESG要求。目前正在積極籌備赴美上市,在歐美市場「大熱」的快時尚品牌SHEIN先前也受ESG爭議影響。英國媒體披露SHEIN的兩家供應鏈工廠「條件惡劣」且薪酬較低,引發軒然大波。隨後SHEIN宣佈將投入1500萬美元,以幫助其供應鏈上的數百家工廠進行升級。此外,公司還將把SHEIN責任採購(SRS)計劃的支出增加1倍,以加強對工廠的審覈和培訓。這些都是中國企業在在海外擴張中需要加強供應鏈的監管和ESG建設,才能從容應對挑戰的例證。